1993年4月25日是“南京路上好八連”命名30周年紀念日。
30年,滄桑巨變,好八連這麵旗幟變得更加鮮豔了。從當年腳穿草鞋巡邏在南京路上,到今天投身於改革開放的大潮,官兵們始終以艱苦奮鬥為榮,以無私奉獻為本,譜寫著艱苦創業的新篇章。
(一)
曆史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伴隨著上海前進的腳步,好八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連隊有了電冰箱、洗衣機、卡拉OK……但好八連艱苦奮鬥的傳統卻牢牢地保持著。
進入好八連營區,看不到煙蒂、紙屑。飯堂的牆壁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10個大字分外醒目。走廊裏的每個電燈開關上都貼著“節約用電”的紙條。炊事班淘米時,在淘米籮的下麵放一大盆,將漏在盆裏的碎米撈出來……節約一滴水、一分錢、一度電、一粒米、一寸布的傳統一直被好八連視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代代相傳。
一位軍校畢業生分到八連,一天,他組織戰士們作丟手絹的遊戲。遊戲後,他就把手絹扔了。不料,第二天這塊手絹又回到他的床頭。手絹被洗的幹幹淨淨,疊得方方整整,撕破的地方還繡了一朵梅花。手絹下麵壓著的紙條上寫著:“尊敬的排長,請收下連隊的傳統。”
無獨有偶,軍校畢業的一位“學生官”一次吃飯時,把一粒米掉在桌上,坐在身邊的一位老戰士默不作聲地揀起來吃了。這個小小的細節在這位“學生官”的腦海裏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好八連對“三箱一包”(理發箱、木工箱、修鞋箱、針線包)這些有形的傳家寶格外重視。30年來,每年老兵退伍前都要交接。現在木工箱已傳到19代,修鞋箱傳到21代,理發由過去“單傳”發展到現在的15人。全連官兵一直是頭發長了自己理,營具壞了自己修,鞋子衣服破了自己補。
條件好了為什麼還要發揚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好八連現任指導員李曉明對記者說:“艱苦奮鬥是我黨我軍的‘傳家寶’。革命前輩靠艱苦奮鬥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今天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創業實踐,仍需要我們去艱苦奮鬥。”
(二)
當社會上有人用金錢作為砝碼來衡量人生價值時,軍人的榮譽受到了挑戰。生活在大上海這個商品世界的八連官兵,受到的考驗更加嚴峻。
戰士到上海精品商廈當義務售貨員,看著顧客們大把大把的花錢,曾感到“囊中羞澀”。
在南京路參加施工,戰士們幹得一身泥,一身汗,沒有分文報酬,工地上的卡車司機一晚上光加班費就幾十元。戰士們聽後免不了心裏嘀咕。
八連黨支部敏銳地意識到,今天的南京路,類似解放初期資產階級姨太太向執勤戰士扔錢包那種麵對麵腐蝕的現象沒有了。然而,拜金主義的影響,以及背離社會主義價值觀念、道德的東西,仍然會潛移默化地“濡”染著戰士們。必須引導官兵們直麵人生,用光榮傳統的力量,抵製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蝕,永葆革命戰士的本色。
抵製不良影響的教育也是潛移默化的。
“金錢既不是幸福的象征,更不是人生的目的,奉獻比金錢更有價值。”這話,是八連官兵認識上的升華,更是他們行動的寫照。
老戰士沈寧要退伍了。臨離連隊那天,他去上海第二百貨商店買東西時,在櫃台前拾到一個精致的錢包,打開一看,裏麵有70多元人民幣,還有一些外彙券和糧票。他想失主一定很著急,就在原地等候了兩個小時,眼看歸隊的時間快到了仍不見人來領,他就趕回連隊,把錢包交給了連隊領導。
司務長汪學海一次在餘姚路菜場買菜,一位攤販為了拉生意,故意將發票金額多開了幾元錢。汪學海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攤主說:“你風裏來,雨裏去,夠辛苦的,就拿點辛苦費吧!”汪學海回答說:“那怎麼行,公家的錢一分也不能拿,給我重新開一張發票。”攤主隻好照辦。
八連的社會活動多。作報告、做好事,幾乎天天都有。官兵們都是自己掏錢買票坐公共汽車,回來從來不要連隊報銷。常年累月加起來,這也是一筆可觀的開支。如果八連給上級打個報告申請一點錢,上級不會不批,但他們甚至連這樣想的念頭都沒有過。因為他們懂得,生活的意義並不表現在對金錢的偏愛,奉獻的價值也不能用金錢來衡量。這種品質、這種操守,同那種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的拜金主義形成多麼鮮明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