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好八連官兵認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保持和弘揚連隊的光榮傳統不是固守過去的生活方式,強調艱苦奮鬥,重在創業。
暑夜,當人們在路邊悠閑納涼時,八連的隊伍氣喘籲籲地在路上跑步。他們穿著軍裝,身上掛著子彈袋,背著背包、水壺,肩上扛著槍,一個個如水中撈出來的一般……為了增強體質,八連天天堅持早晚練長跑,不管炎夏還是寒冬。
連隊從市郊回到市區以後,沒有訓練場地,幹部戰士就一起動腦筋,“螺絲殼裏做道場”,充分利用狹小的空間搞訓練。
為了練瞄準,他們用廢舊材料做一根隻有正常製式靶五分之一的靶杆。沒有標準的投彈場,就用背包帶拴在圍牆的鋼筋上,按投彈要領,練揮臂動作,全連拉斷了17根背包帶。奮鬥使全連投彈成績提高到優秀水平,其它科目也躍上新台階。1990年,連隊獲得警備區步兵專業比武第一名;1991年,5個參考科目全部獲得大軍區和警備區的優秀成績;1992年,全連訓練成績總評優秀,連進攻實彈戰術演習獲全團第一。
好八連的艱苦奮鬥的精神在支援地方經濟建設中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無論是黃埔江引水工程、30萬噸乙烯工程、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太浦河水利工程,還是南京路改造、外灘擴建、地鐵建設,在建設上海的各個工地上,八連官兵靠奮鬥不止的精神在上海人民心中塑造了“南京路上好八連”的新形象。
去年初,繁榮南京路十大工程要求年內竣工,八連戰士主動請纓。戰士們12小時一班挖土、搬運鋼材,人人手上起泡,個個肩上脫皮。雨天,穿著雨衣幹活不便,幹脆把雨衣脫了,冒雨幹活。黃浦區建設局局長陳希安含著眼淚對局機關的同誌說:“到‘協大祥’工地去看看吧!什麼叫奮鬥,好八連戰士的行動就是活的教科書。”
(四)
在上海文化館,由上海《文學報》主辦的“壬申元宵詩會”上,暴風雨般的掌聲中,八連副指導員許方勇中尉自己創作、自己朗誦的詩歌《上海的速度》獲得了這次詩會唯一的一等獎。
誰能想到,許方勇這位艱苦創業的帶頭人幾年前還是一位“詩盲”。又有誰知道他為了寫詩,熬了多少夜,放棄了多少節假日,犧牲了多少業餘時間,硬是把食指、無名指磨出了老繭。
在好八連,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的,何止一個許方勇。改革開放開闊了好八連官兵的視野,使他們認識到,勤儉節約、埋頭苦幹和做好事是艱苦奮鬥,刻苦攀登科學文化高峰也是艱苦奮鬥。而且這種艱苦奮鬥將創造出更出色的成果,更可觀的效益。
為了滿足官兵們成才的強烈願望,連隊開辦了“文化夜校”,由4名本科生幹部任教員,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連隊開辦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講座”;請地方英語老師來教授英語。連隊還請複旦大學新聞係老師開辦新聞報道係列講座,請地方音樂老師輔導樂理知識,並經常組織戰士參加共建單位舉辦的理論研討、知識競賽、讀書演講、文藝聯歡、體育比賽等活動。官兵們寫的新聞報道被省市以上報刊、電台采用21篇。地方群眾反映:沒想到一個連隊有這麼多能人。
科學文化知識豐富了八連艱苦奮鬥的內涵,提高了官兵們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在支援地方經濟建設中,他們講科學、講效益,改進施工方法,能用機械的就不用手工,進度和質量總是保持一流。這一樁樁令人欣慰的新事,給老傳統增添了時代的光彩。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好八連這麵旗幟高高飄揚,閃耀著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