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荒漠甘泉——“模範團長”李國安(1 / 2)

李國安,曾經的北京軍區給水工程團團長,1946年生,1965年入黨。他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艱苦奮鬥,率領部隊為邊疆軍民找水送水,做到“上不愧黨,下不愧民”,像清泉一樣奉獻自己,甘甜千萬家。

1961年,李國安別親離土,隻身來到了內蒙古大草原,成了一名年輕的騎兵戰士。戎馬生涯13年後,一紙命令,李國安來到剛組建不久的給水工程團。從此,他的命運就與水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此後,他先後擔任軍醫——團後勤處副處長——掛職編餘——後勤處處長——團長——內蒙古軍區裝備技術部副部長兼給水工程團團長,不管崗位怎麼變,但他有一點卻始終沒有變,那就是無論幹什麼,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當軍醫、衛生隊長他是一名稱職的醫務人員;當處長他是一名響當當理財管家人;掛職編餘他沒有任何怨言,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北大荒團農場工作;當團長他嘔心瀝血,夜以繼日。他掉過淚,流過血,受過委屈,他冒著生命危險搶救過戰友……

在內蒙古工作、生活了37個春秋的李國安曾走遍了大漠、戈壁、草原,對這片土地的缺水有著深切的感受。他親眼目睹了一些地區沙進人退、水幹草枯的景象。由於缺水,許多群眾不得不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許多邊防哨所的戰士,常年忍受著缺水的煎熬。邊疆軍民缺水、盼水、找水的情景,一直使李國安寢食不安。

1990年,給水工作團團長的擔子沉甸甸地壓在了李國安的肩上。“一定要把內蒙古北部高原地下水搞清楚。”這是周恩來22年前的心願,李國安重溫周恩來的指示,頓覺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責任的重大,他想:這些年來,我們團穿林海、跨草原、越戈壁、戰風沙,哪裏無水哪安家,走遍了30多平方公裏的地域,然而邊防軍民缺水吃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我們一定要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加快找水打井步伐。

為了成為內行,掌握工作的主動權,李國安虛心向工程技術人員拜師求教,刻苦鑽研專業理論,注重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認真總結經驗。勤奮學習,刻苦的鑽研,使李國安成了北疆軍民心目中的“水神”,再複雜的地層,再難打的井,隻要李國安在,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1994年春,李國安因患腰椎管腫瘤,下腰部3塊椎骨各被切除了1/3,留下了一條無法愈合的骨槽,但他圍著一條15厘米寬的鋼轉腰,提出要考察4000公裏邊防水文地質情況。當時,幾位團領導和技術人員都不幹了:“你這樣的病人,不在醫院躺著就夠危險的了,上邊防,還要不要命了?要去,我們去。”李國安動情地說:“不能工作,就是再活20年又有啥意思?再說我的生命是黨救的,現在多活一天,就多掙24個小時,我要把一切都奉獻給我們的事業,以此來報答黨的恩情。”

草原上的“搓板路”、戈壁灘上的“石子路”、密林深處的“冰雪路”,給傷病未愈的李國安帶來的煎熬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為了減輕顛簸造成的痛苦,李國安讓司機用背包帶把自己捆在車座上。烈日烘烤著茫茫的大漠戈壁,吉普車內悶得像蒸籠,血和汗水一次次把軍衣浸透,傷口和軍衣一次次粘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