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十五歲時立誌於學問,三十歲時有所收獲,四十歲時不致迷惑,五十歲時知道上天決定命運,六十歲時聽別人的話能知其道理,七十歲時隨心所欲而不做違背原則之事。
仁者無敵。
——《孟子·梁惠王上》
具有仁德的人誰也打不倒他。
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孫醜上》
射箭沒中,不要埋怨勝過自己的人,反過來想想自己是否功夫不到家。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醜上》
我擅長修養自身的浩然正氣。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孫醜上》
同情之心,是仁愛的起點;羞恥之心,是正義的起點;謙讓之心,是禮貌的起點;明辨是非,是智慧的起點。
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告子上》
拱把細的桐樹、梓樹,人如果想讓它生長,都明白如何去培養。至於人本身,卻不知道如何去修養自己,難道愛自己還抵不上愛桐樹、梓樹嗎?真不可思議。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
對於不嚴於律己的人,是不可能端正別人的。
西子蒙不潔,則無不皆掩鼻而過之。
——《孟子·離婁下》
西施要是不幹淨,人們也會捂鼻而過。喻指不論任何人,都要注意修養自己。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離婁下》
有品行的人,不看說的是否是真話,行動是否能做到,隻看言行是否符合道義。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有修養有道德的人,就是沒有失去純真心靈的人。
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孟子·離婁下》
看似符合禮實際上並不合禮,好像符合義實際上並不符合義,這樣的事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做的。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孟子·離婁上》
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可同他說論有價值的話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可同他做出有作為的事情。說話違背禮義,叫做自己殘害自己。自己不能具有仁慈正義,叫做自己拋棄自己。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孟子·離婁上》
我愛別人別人卻不和我親近,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不仁的地方;我管理別人別人卻不聽從管理,就要反問自己是否有這種才能;我對別人有禮貌卻得不到相應的回應,就要反問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恭敬。自己的行為如果得不到相應的效果,都應該從自身上找原因,隻有自己做好了,天下的人就會歸順。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孟子·離婁上》
人隻有自己做出有損別人的事情,然後才會受別人侮辱;一個家一定是先有了自家內部的矛盾,然後才會招來外人毀滅;一個國家一定是先有了內部鬥爭,然後才會招來別國的侵犯。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盡心下》
有德行的人的操守,是修養自身從而使天下太平。
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
——《孟子·盡心下》
堯舜所行的仁政是本性善良的表現;湯武是通過提高修養再返回到本性上去身體力行。一切言行舉止和周旋種種事情沒有不合於禮節的,這便是君子最好的美德。
周於利者凶年不能殺,周於德者邪世不能亂。
——《孟子·盡心下》
財利很豐厚的人遇上災荒年也會過去,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就是遇上亂世頭腦也不會混亂。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之神。
——《孟子·盡心下》
能如人所願就叫做善,品德能存在於自身就叫做信,品德充滿在一切行動中就叫做美,品德還能發揚光大就叫做偉大,發揚光大而且還有深化提高就叫做聖,深化提高達到一種很高的境界就叫做神了。
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孟子·盡心上》
君子的立誌在於道德,沒有深厚的修養是不行的。
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孟子·盡心上》
饑餓者吃什麼都特別可口,口渴者喝什麼都特別甘甜,這是由於受到饑餓幹渴的危害造成的結果。難道人僅僅會受到這種饑餓幹渴的危害嗎?同樣,要是人心不能經常得到養分的補充,也會受到這種饑餓幹渴的損害。人要是不讓自己的內心受到像肚皮挨餓口舌幹渴那樣的損害,經常不斷地充實自己,也就不用擔心自己不如別人了。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上》
人的一切美好的品質是人人都具備的,然而,還得時時檢查自己,這樣就可獲得最大的快樂。隻要努力地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對待別人,要想求得仁的修養境界,沒有比這麼做更合適的了。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盡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