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品德,追求就能夠具備,不追求就會失去,這種追求對於自身也有好處,因為所追求的仁義是本來自己的心中就有的。
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盡心上》
不做那些不該做的事,不想那些不該想的事,這樣就可以了。
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麵,盎於背,施於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盡心上》
君子具有的本性,即使在得意之時也不會增加,就是在最不得誌之時也不會損失,這是因為修養成熟了的緣故。君子具有的本性,是仁義禮智紮根在心中,顯露出的神態是純正安詳的,表現在麵部表情上,展現在身上,一直擴展到四肢,不用說,別人一看就明白。
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荀子·正論》
人的德行與地位不相稱,能力與官職不相稱,賞賜與功勞不相稱,刑罰與罪行不相稱,那麼必有不祥降臨。
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枻。
——《荀子·非相》
品德高尚的人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熱情對待他人。
誌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
——《荀子·修身》
立誌修煉的人,不看重金錢地位;注重道義的人,對王侯公卿的權勢看得很輕淡。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荀子·修身》
一個人如果具有美德、善行,一定潔身自好。
厭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
——《荀子·修身》
堵住江河的發源地,挖開溝渠,江河就會枯竭。喻指嚴格修身,不放任自流。
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
——《荀子·修身》
喜好高尚品德而不感到滿足,接受規勸能使自己警惕戒備。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
看到善良,一定要努力修煉自己;看到醜惡,一定要認真反省自己。
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
——《荀子·修身》
碰到勞苦的事就要搶先,碰到享樂的事就要互相謙讓。
好法而行,士也;篤誌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荀子·修身》
堅定地按照禮法辦事,才是真正的學仕;意誌堅強而又身體力行,才是品德高尚之人;思維敏捷而又能努力拚搏,才是最為完美和賢明之人。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
路雖近,不走就到達不了目的地;事雖小,不做就不能完成。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
——《荀子·修身》
君子追求利益而不斤斤計較,這樣遠離禍害也早,避免侮辱的警惕性也高,去做合理的事情也勇敢。
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誌;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炤之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
——《荀子·修身》
對於血氣方剛的人,就用平心靜氣的方法來調理他;對於思想深沉的人,就要求他平易善良;對於勇猛凶暴的人,就幫助他循規蹈矩;對於行為草率的人,就用動靜有法的準則來製約他的行為;對於心境狹小、氣量偏小的人,就要讓他胸襟寬廣;對於思想卑下、遲鈍、貪圖小利的人,就激發他有高昂的意誌;對於庸庸碌碌、魯莽散漫的人,就用良師益友來改造他的性情;對於懶散放蕩、自暴自棄的人,就向他提醒災禍的降臨;對於單純樸實、忠厚誠實的人,就促使他的言行符合禮樂的節奏,啟發他深思熟慮,使他思維靈活。
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
——《荀子·修身》
有素質的人要尊重老師,關愛朋友,十分憎恨陷害自己的小人。好善樂施,接受規勸而能警誡自己的人,必定能不斷地進步。
行而供翼,非潰淖也;行而俯項,非擊戾也;偶視而先俯,非恐懼也。然夫士欲獨修其身,不以得罪於比俗之人也。
——《荀子·修身》
走路時小心翼翼,並不是擔心陷入泥坑之中;走路時注重姿勢,並不是害怕碰著什麼;與人對視先低下頭表示恭敬,並不是害怕人家。君子是為了獨善其身,修養自己的品行,以與世俗之人區分。
聖可積而致,途之人可以為禹。
——《荀子·性惡》
聖人可通過積累美德而達到,道路上的每個人都可成為大禹。
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
——《荀子·性惡》
品行不正的人可以成為德行高尚的人,但是他們自己卻不想這樣做。
小人可以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
——《荀子·性惡》
品行不好的人可以修養成為品行崇高的人,有德行的人也可以墮落成為行為低劣的人。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勸學》
君子博學多才而又每日自我反省,就會明辨是非而行為沒有過失。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荀子·勸學》
剛強的東西容易被折斷,柔弱的東西容易受到約束,自己的行為邪惡不正,總會遭到人們的憎恨。借指要端正自己的言行。
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之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