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不苟》
君子的行為不以其不合乎道理的難事為可貴,學說不以其不合乎道理的認識為可貴,名譽不以其不合乎道理的流傳為可貴,隻看它是否合乎道理來確定是否可貴。
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
——《荀子·不苟》
君子平易近人,但不允許別人對自己進行侮辱;為人處事虛心謹慎,但決不受任何威脅而低頭;雖然畏懼禍患,但隻要為正義而死也決不逃避;也想得到好處,但決不以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得;與人相交親近真誠,但決不結黨營私;善於言談和雄辯,但決不是嘩眾取寵。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言己之光美,擬於舜、禹,參於天地,非誇誕也;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
——《荀子·不苟》
君子推崇別人的德行,讚揚別人的美德,決不是出於阿諛奉承;公正地指出別人的過失,決不是出於詆毀和挑剔;能夠說出自己光明磊落的美德,將自己與舜、禹相比較,這決不叫虛誇狂妄;隨形勢能屈能伸,柔順的性格像蒲席那樣可卷可張,這決不是出於膽小怕事;剛強、勇猛而又堅毅,不屈服於邪惡,這決不是出於驕傲粗暴。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醜,不能亦醜。
——《荀子·不苟》
君子有才能,他的內心世界是美麗的,沒有才能,他的內心世界也是美的;小人有才能,他的內心世界是醜的,沒有才能,他的內心世界也是醜的。喻指君子看重品行修養。
君子能則寬容易直以開道人,不能則恭敬絀以畏事人;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不能則妒嫉怨誹以傾覆人。
——《荀子·不苟》
君子有才能,便心懷寬廣,能容天下事,平易正直,又樂於行善;沒有才能,則態度恭敬,謙虛退讓,以敬畏的心情對待別人,努力向別人學習。小人有才能,卻驕傲自大,邪惡不正,咄咄逼人;沒有才能,則嫉妒怨恨,極力誹謗和排擠別人。
君子之於禮,敬而安之;其於事也,徑而不失;其於人也,寡怨寬裕而無阿;其所為身也,謹修飾而不危;其應變故也,齊給便捷而不惑;其於天地萬物也,不務說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其於百官之事、技藝之人也,不與之爭能而致善其功;其待上也,忠順而不懈;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交遊也,緣類而有義;其居鄉裏也,容而不亂。
——《荀子·君道》
君子對於禮義,恭敬自覺地執行;對於事情,直截了當不會有過失;對於別人,少去埋怨,寬厚待人,又不阿諛奉承;對待本身,謹慎地約束自己,不違反禮義;應付事變,快速敏捷而不糊塗;對於天地萬物,不去追究它形成的原因,會很好地物有所用;對於大小官吏所做的事和技藝人才,不和他們爭能,隻很好地利用他們的成就;對待君主,忠誠順服而不懈怠;對於下級,一視同仁而不偏心;與朋友交往,尋求誌同道合的人並講求禮義;住在鄉裏村裏,待人寬容而不過分。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
——《荀子·榮辱》
自己了解自己的人不抱怨他人,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不抱怨天;抱怨別人的人則窮不得誌,抱怨老天的人則不思進取無誌氣。
為人臣者,不恤己行之不行,苟得利而已矣,是渠衝入穴而求利也,是仁人之所羞而不為也。
——《荀子·強國》
身為君臣,不顧及自己的德行不好,隻滿足於得到一點私利,這就好比用攻城的大車去進攻小洞以求利一樣,是有仁德的人感到羞恥而決不去做。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荀子·大略》
仁、義、禮、善對於人來說,就好像是家中的錢財、東西和糧食,多了就富餘,少了就貧窮,一點也沒有便窮困得無法過日子。如果在大節上不能做到仁、義、禮、善,在小節上也不嚴格要求自己,豈不是亡國滅身的開端?
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荀子·大略》
品德卑微的臣子,搜刮財物和珠寶來獻給君主;品德一般的臣子,可以為君主獻身;品德高尚的臣子,向君主推薦賢人。
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荀子·大略》
君子能使自己品行高尚,但不能讓別人必須尊敬自己;能使自己成為有用之士,但並不要求別人一定重用自己。
小人不誠於內而求於外。
——《荀子·大略》
品德卑微的人不是真誠地修養內心,而是隻追求外表。
積微者著,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
——《荀子·大略》
道德品質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培養起來的,品德崇高的人臉色一定溫和,行為盡善盡美的人名聲就傳得遠。
厚者,禮之積也;大者,禮之廣也;高者,禮之隆也;明者,禮之盡也。
——《荀子·禮論》
具備純厚的品德,在於不斷地按照禮的原則行事積累;具備豁達大度的品德,在於普遍地推崇禮的原則;具備高尚的品德,在於真正把禮的原則發揚光大;具備明察秋毫的品德,在於著實把禮的原則融化在自己的心中。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荀子·勸學》
天空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露它的廣闊,君子最可貴的是完善自己的人格。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
——《荀子·非十二子》
不知道就向人請教,沒有才能就去學習,即使有才能也要謙讓,並使言行符合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