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老子》
偉大的人物應該是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率直而不放肆,明亮而不刺眼。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扇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老子》
最好的善要像水一樣。水施惠萬物卻不爭奪殊榮,呆在眾人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水的善是不可挑剔的。為政要像水那樣謙恭敬下,思想要像水那樣深沉平靜,交友要像水那樣親密無間,說話要像水那樣講究信用,治理國家要像水到渠成那樣處理事務,做事要像水那樣發揮所長,行動要像水那樣善於把握時機。
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
——《莊子·山木》
有德行的人,既不搶奪,也不偷人。
至人之用心若鏡。
——《莊子·應帝王》
有道德的人心就像鏡子一樣明亮純潔。
至人不留行焉。
——《莊子·外物》
最有修養的人不固執自己所做的事。
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莊子·德充符》
隻要有過人的德行,即使有殘缺的形貌也會被人忽略。
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
——《莊子·繕性》
不因為享有高官厚祿而喪失鬥誌,不因為窮困貧乏而不思進取。
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
——《莊子·庚桑楚》
最高尚的禮儀是不把別人當外人,最符合道義的做法是不受外物的誘惑,最高的智慧是彼此真誠相待,最好的仁愛是不分親疏,最大的信任不是用金錢做抵押。
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
——《莊子·庚桑楚》
品德一貫高尚的人,會眾望所歸,會得到上天的幫助。
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掛功名,謂之叨;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人同於己則可,不同於己,雖善不善,謂之矜。
——《莊子·漁父》
愛好處理大事,打破常法常規,謀取個人功名,叫做巧取豪奪;自以為是,獨斷專行,為了個人私利而侵害別人,叫做貪婪;看見錯誤卻不肯改掉,聽到批評反而依然我行我素,叫做執拗;別人意見和自己相同就可以,不和自己相同,即便是好的也認為它不好,這叫做自尊自大。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
——《莊子·讓王》
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因為利祿而使自己受牽累;真正自得的人,失去利祿也不憂慮;內心有很好修養的人,沒有官位利祿也不感到慚愧。
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
——《莊子·刻意》
思想平靜恬淡,憂患和邪惡的意識才能不侵襲頭腦。
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
——《莊子·刻意》
言必談仁義忠信,行必恭儉推讓,為的是加強個人的修養罷了。
無以巧勝人,無以謀勝人,無以戰勝人。
——《莊子·徐無鬼》
不要依靠巧言去勝過他人,不要依恃陰謀去勝過他人,不要依靠武力去勝過他人。
生無爵,死無諡,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
——《莊子·徐無鬼》
活著的時候沒有爵位,死了的時候沒有追認的封號,一生不願聚攢錢財,不肯建樹名聲,這樣的人才可以說是品德高尚的人。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
——《莊子·天下》
以仁來布施恩惠,以義來治理國家,以禮來製約行為,以音樂來陶冶情操,麵貌溫和慈祥,這樣的人才是品德高尚之人。
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
——《莊子·天下》
不把奢侈之風留傳後世,不浪費能源,不炫耀禮法製度,用嚴明紀律約束自己,以此來應付社會的急難。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莊子·人間世》
懂得修養自己身心的人,痛苦的情感不能改變他的心境,知道有些事情無能為力而安之若素,這就是修養德性到了極點。
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
——《莊子·人間世》
美好的品德需要長時間的修養,品德的惡劣往往快得使人來不及改正,對此不得不謹慎。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莊子·人間世》
古時候的偉大人物,都是先使自己具備了好的思想修養,然後才去培養要求別人的思想修養。
聖人,其窮也使家人忘其貧;其達巴使王公忘爵祿而化卑。
——《莊子·則陽》
偉人在窮困的時候,也能夠使家人忘掉貧困;他官運亨通的時候,也使王公貴族忘掉自己的高官厚祿而變得謙遜。喻指道德高尚的人不僅自身高潔,還要能影響教育其他人。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墨子·魯問》
依據自己的肚量決定吃多少東西,依據自己的身材決定穿多大尺寸的衣服。比喻人應有自知之明。
批扡之聲,無出之口。
——《墨子·修身》
批判、嫉妒的話,從不說出。喻指修身養性。
見毀,而反之身者也。
——《墨子·修身》
聽見詆毀,應該自我審視自己。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墨子·修身》
士人雖然有學識,但是品行卻是最根本的。
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
——《列子·說符》
語言美好,回響也美好;語言肮髒,回響也惡劣。
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
——《列子·說符》
形體彎,影子就隨著彎曲;形體直,影子就隨著方正。
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
——《列子·說符》
知道言行的後果,就可談論修身處事了。
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
——《列子·說符》
人要是沒有德行,隻知道吃飯,就和雞狗沒什麼區別。
君子暇豫則思義,小人暇豫則思邪。
——《阮子》
君子在閑暇時就思考道義,小人在空閑時則想邪門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