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是著名的現代小說家、戲劇家。
20年代至抗戰前,曆任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員、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教授,並從事創作。抗戰期間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為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抗戰勝利後,在美國講學並進行創作。解放後應召回國。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曆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他一生著述甚豐富。解放前創作的《駱駝祥子》等,對舊社會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創作了話劇《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歌頌新社會,語言生動、幽默,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老舍一生的作品是豐富多采的,在緊張的創作和擔任多種職務的繁忙工作之餘,老舍很注意養生健身。
老舍先生的生活極有規律。北京人一向起得早,老舍先生大概也是一個“早睡早起身體好”的篤信者,他起床之後,第一件事是打拳。
老舍家境貧寒,自幼身體不壯,22歲那年,一場大病幾乎要了他的命。經過多方治療,他病好之後,他深知鍛煉身體的重要,痛定思痛,不敢鬆懈,須加緊鍛煉,強健身體。從此,他就和打拳結下了不解之緣。
最早,他是從練劍術開始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老舍的劍術大有長進,他不僅會舞劍,而且舞得頗有心得,居然編寫了一本《舞劍圖》。說來也怪,老舍的第一本專著居然是武術專著。他的這本武術專著,是在他的練武實踐中有感而發,他既需要這方麵的知識,也把自己通過習武強壯了身體的體會介紹給更多的人,以此推動健身術的普及,這大概是他著《舞劍圖》的目的所在。
1930年,老舍先生由英國轉道新加坡回到北京。有一天,《學生畫報》記者陳逸飛先生去看望他,一到他的住所,就見老舍一個人正在屋裏跳一種奇怪的舞蹈,一會兒學燕飛,一會兒學小動物淋雨後抖落身上水的樣子,渾身亂顫。陳先生站在一旁感到他練的拳有點怪,從來未見有人練這種拳,於是上前問老舍:“你練的叫哪路活?”老舍答:“這是昆侖六合拳。”並且解釋說,六合拳流派很多,常見的有峨嵋六合拳,還有外家拳和內家拳之分。老舍自己練的是內家拳,專重氣功。陳先生問老舍:“練這種拳有什麼用?”老舍先生說:“不僅能健身,還可以防身。”陳先生說他不信,趁老舍沒有防備,冷不丁一拳直衝老舍胸口打過去,隻見老舍略一收胸,拳頭落了空。老舍就勢將陳先生的胳膊一拔,陳先生頓時覺得胳膊像觸電一樣,渾身麻酥酥的。這時,陳先生才信服剛才老舍所說的那番話是實話,的確具有防身作用。
1933年4月,老舍先生突然患背痛病,痛得很厲害,請了幾位大夫給醫治,結果醫治無效。老舍從這開始下決心加強鍛煉,這種鍛煉並不是一般的活動活動身體,他根據自己過去練拳的初步體會,決定進一步請高師,通過練拳來醫治自己的病,於是他便拜濟南的著名拳手為師,開始係統習武。武術和狗皮膏藥的夾功果然奏效。從此,老舍不間斷地練習拳術,用以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