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科,為河南溫縣陳家溝人,為陳氏太極拳十七世本門中的代表人物,是號稱“牌位先生”陳長興的曾孫。他悉心傳播陳氏太極拳,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1928年,他應邀到北京授拳,從此,陳氏太極拳的真麵貌才開始被外界人所了解,他本人也被武術界尊稱為太極拳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
陳發科為人忠厚,平時少盲寡語。在京教拳近30年的實踐中,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增加了螺旋纏繞動作,創造了新的拳式,如三換掌、背折靠、退步壓肘、中盤、雙震腳等動作,從而豐富了陳式拳的內容。現在全國普遍流行的陳式太極拳新架(八十三式)就是陳發科晚年的套路。1953年,陳發科與胡躍貞共同創辦了首都武術社,推動了陳式太極拳的發展並培養了一大批武術人才。
當時許禹生是北京太極拳界的顯赫人物,對陳發科十分敬佩,且經常請教。一次,他主持北京的武術比賽,特聘陳發科為顧問。在研究打擂式比賽時,有人提出以十五分鍾為限,陳發科認為時間太長,一則報名人多,比賽時間必然拖延下去,二則即使打笨架十五分鍾也應分出個勝負來了,何況是武術比賽。他說:“嘴裏念‘一、二、三’三個字,甚至隻念一個字就應立決雌雄。”
當時李釗華在場,李係東北大學武術教師,原練八卦,功夫頗深,且身高六尺,體重近200斤。他在旁猶豫說:“能那麼快嗎?”陳發科笑笑說:“你不信,咱們就試試看。”於是讓李釗華進招,李掌剛到胸前,隻見陳發科略轉身如閃電般發肘,把李打起尺許,撞在牆上,將牆上掛的照片鏡框震得粉碎而落。大家哄堂大笑,李釗華起來也邊笑邊說:“信了,信了,您這下子把我的魂都嚇飛了。”陳發科笑問:“你怕啥?”李說:“您要傷著我呢?”陳問:“你哪裏疼了?”李摸摸身上,哪裏也不疼。回想被打時,僅僅覺得擦著衣服,就不由自主地飛起來了;低頭又見自己所穿的禮服呢馬褂上蹭有牆上的石灰,但拍打不掉,才知自己撞牆時,竟將石灰蹭進布紋裏去了。至此,在場的人無不讚佩之至。於是,便采納了陳發科的意見。從此,李釗華也拜了陳發科為老師。
比賽中間,由全國第一流的摔跤老手沈三蒞臨,兩位名家得以見麵,互道仰慕後,沈三率言對陳發科說:“我們摔跤的對太極拳沒有了解,總以為是活動活動身體,而不是武術,如抽簽恰好與摔跤的抽在一起,該怎麼辦?”陳發科笑答:“當然也該有辦法,比如過去臨敵,豈能挑選對手?不過,我卻不一定準能應付。”沈三說:“咱們就研究研究。”隨即,陳發科將兩臂故意伸出叫沈三抓住,觀者正欲看精彩比試,不料沒三秒鍾,二人相視哈哈大笑,卻結束了。
兩天後的晚上,沈三提著禮物來看望他了。一見麵,沈三就說:“那天多承陳老師相讓,感謝,感謝!”陳笑說:“哪裏,哪裏,彼此,彼此。”在場的陳發科的徒弟,不禁驚愕不解。沈三見此情景,便問:“你們老師回來沒和你們說嗎?”眾徒弟回答:“隻字沒說。”沈三激動地一拍大腿,伸出大拇指,高叫一聲:“嘿,你們老師屬這個!可好好跟他學吧!陳老師不但功夫好,而且人品更好!你們以為那天俺們倆沒比試嗎?陳老師讓我抓著他的兩隻胳臂,我想借勁借不上,想抬腿也抬不起來,我就知道他的工夫比我高多了。這時陳老師要摔我,一摔一個準兒,可他當著眾人卻給我留了麵子,背後又沒宣揚,真夠朋友!今天,我特來表示感謝!”沈三走後,徒弟們問老師為何不摔他,老師一反素日的和顏悅色,沉下臉來說:“為什麼要摔人家?如果你們處在沈老師的地位,願不願意當著大夥麵,挨一下摔?”接著他又平心靜氣地說:“一個人成名不容易,我們應當替人家愛護名譽。古人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損人利己的事咱們不能幹,就是連想也不應當想!”
平日,陳發科從不主動去找人比試,但有人找上門來,也不拒絕。不過,每有比試,總是預先聲明:“你有什麼絕招,盡管使出來,我如不勝,甚至受傷,不但不怪你,還要拜你為師。至於我,卻保證點到即止,決不損傷你一根毫毛。”他教導徒弟也是如此要求:發勁必須加在對方的胳臂上,不可直接發在身上,以免髒腑受傷;還不能撒手,以免對方跌倒碰傷。過去人們常說“同行是冤家”,陳發科在北京幾十年,武林中卻從沒有冤家,而且其他門派拳師提起他來,也無不點頭稱讚。一次,民國大學欲高薪聘陳發科為武術教師,而辭去原來賣豆腐的武術教師。他提出:同教可以,打掉人家飯碗我可不幹。此時因校方是私立,不願出雙薪而作罷,但卻為武林所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