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歐陽修《新唐書·柳澤傳》
驕橫奢侈,是一切危險的源頭。
苟不自滿而中止,庶幾終身而有成。
——宋·歐陽修《答李詡第一書》
如果不是因為自滿而中止學習,這一生最終會有所成就。比喻謙遜不驕才能學有所成。
貪滿者多損,謙卑者多福。
——宋·歐陽修《易或問》
貪求自滿就會招致失敗,謙虛克己就能得到益處。
人情處安樂,自非聖賢,不能久而無驕怠。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宦官傳傳論》
人若生活在享樂中,自己若不是非常明智,就不能長時間地保持謙虛和勤勉。
夫君子之不驕,雖暗室不敢自慢。
——宋·王安石《周公》
品行好之人不驕橫,即使無人看管之處也不敢放鬆自己。
山雞照綠水,自愛一何愚。
——宋·王安石《金陵絕句》
山雞用水映照自己,自愛自憐是何等愚蠢!比喻淺薄之人常常自我陶醉。
不以先進略後生,不以上官卑下吏。
——宋·王安石《謝王司封啟》
不要因自己是先輩而看低後輩,也不要因自己官職高而輕視小吏。
學者不長進,隻是好己勝。
——宋·陸九淵《陸象山先生語錄》
求學問不長進,而是好驕傲自滿。
知為慊,便是鄙陋。
——宋·陸九淵《陸象山先生語錄》
有點學問就自我滿足,這是淺薄庸俗的表現。
雖多聞博識,不以自負。
——宋·陸九淵《陸象山先生語錄》
雖然見多識廣知識淵博,卻不為此而自以為是。
凡事謙恭,不得盛氣淩人。
——宋·朱熹《朱子全書·學五》
做任何事都應謙遜恭謹,而不應當驕橫傲慢而淩駕於別人之上。
人多以老成,則不肯下問,故終身不知。
——宋·朱熹《近思錄集注》
人往往以為自己有經驗,卻不肯向人請教,因此一生都沒有學問。
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
——《朱子文集》
謙虛固然是美好的名聲,但是對於過分謙虛的人,應當提防他的欺騙。
自誇者近刑,自喜者不進,自大者道遠。
——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自我炫耀的人容易觸犯刑律,沾沾自喜的人不求上進,驕傲自大的人就會放棄修養。
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駕鈍之材也。
——宋·嶽飛《良馬對》
取得一點成績就自滿,愛逞強就會力竭,這就是平庸無才的人所為。
以富貴驕人者,固不美矣;以學問驕人者,其害豈小哉?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
因為富有尊貴就輕視別人,這固然不是美德;然而以為自己學問淵博就傲慢待人,這種危害難道還小嗎?
自智者無明也,自材者無能也。
——宋·崔敦禮《芻言》
自認為明智的人其實並不聰明,自認為有才能的人其實並沒有才能。
置虛器於水中,未充則唱,既充則默。
——宋·楊萬裏《庸言》
把空瓶放進水裏,瓶在沒滿時會發出響聲,充滿了以後就沒有聲音了。比喻知識越淵博越會謙虛。
見人有一行之善,則當學之。
——宋·呂祖謙《少儀外傳》
若看見別人有一些優點,就應當向他學習。
器滿則溢,人滿則喪。
——宋·林逋《省心錄》
器皿中水滿了就會往外流,人隻要自滿就會受到損失。
強辯者飾非,謙恭者無爭。
——宋·林逋《省心錄》
強詞奪理的人喜歡掩飾過錯,謙遜恭謹之人與人無爭。
不自滿者受益,不自足者博聞。
——宋·林逋《省心錄》
不驕傲自滿的人能夠得到益處,不自我滿足的人能夠見多識廣。
德有餘而為不足者謙;財有餘而為不足者鄙。
——宋·林逋《省心錄》
道德很高尚而自認為還不足的人是謙虛;錢財有餘而還以為不足的人是貪鄙。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宋·林逋《省心錄》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熱愛學習,羞恥於下問的人往往是驕傲自滿。
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自賊者害。
——宋·林逋《省心錄》
驕傲自滿的人肯定失敗,自以為是的人是愚蠢,自己毀壞自己的人是禍害。
大抵不足則誇也。
——宋·範鎮《東齋記事補遺》
大致說來,隻有沒真才能的人才喜歡誇耀自己。
矜己任智,是蔽是欺。
——《陸機集·丞相箴》
自以為是而過分相信自己,這是在自己蒙蔽和欺騙自己。
放蕩功不遂,滿盈身必災。
——宋·張詠《勸學篇》
放縱不羈事業不會成功,自滿到極點自身必遭災禍。
自滿九族散,匪驕百善尋。
——宋·種放《諭蒙詩》
自滿親屬都會背離,不驕傲很多好事都尋上門來。
勿忌人善,以身取則焉,孳孳不已,惡知其非我有也。
——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不要忌妒別人的優點,應以他作為榜樣學習,努力奮進,怎知那些長處就不屬我所有呢。
自高則必危,自滿則必溢;未有高而不危,滿而不溢者也。
——宋·胡宏《知言》
過高了必定危險,太滿了必定外流;沒有過高而不危險,過滿而不外流的。比喻驕傲自滿,必定失敗。
虛心順理,學者當守此四字。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虛心順理,這是做學問的人應遵循的四個字。
自家猶不能快自家意,如何他人卻能盡快我意?要在虛心以從善。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如果自己還不能使自己稱心如意,別人怎麼能夠完全合自己心意?要點在於虛心和多做好事。
虛心然後能盡心。
——宋·張載《語錄》
隻要能虛心克己,然後才可能盡力盡心辦事。
人主臧,則眾謀不進。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紀》
若君主自以為是,那麼大家的智慧就不會被吸收。
世爭則優劣難分,時讓則賢智顯出。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
世風相爭就難辨優劣,世風謙讓則聖明的人就會出現。
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