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典章規製:盛世華章顯輝煌(1)(3 / 3)

到了宋朝,“萬歲”被規定為皇帝的專用詞,並且有人違禁的話,就要受到重罰甚至遭到殺身之禍。有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北宋丞相寇準有一次與溫仲舒騎馬同行,突然路上跑出一個“狂人”,迎麵高呼其萬歲。於是,寇準的政敵抓到這個把柄就向皇帝告發,致使身為一代名相的寇準被罷官降職,可謂是冤到了家。明朝以後,對“萬歲”這一詞的使用嚴格到了極點。由此可見,皇帝被稱為萬歲從秦朝時期便已經開始,隻是秦朝時萬歲並非是皇帝的專用語,將其規定為皇帝之專用術語,是在趙匡胤登基稱帝之後。

趣味鏈接:萬歲爺的典故

乾隆(弘曆)幼年時期,一次跟隨祖父康熙(玄燁)散步,正好路過一座四方橋,康熙詩興大發,吟出一對聯:“四方橋,橋四方,四方橋上看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康熙為了考考這個小孫子,就讓乾隆接下聯。聰慧過人的乾隆立刻就吟出下聯:“萬歲爺,爺萬歲,萬歲爺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雍正死了以後,乾隆繼承皇位。一次下揚州遊八方亭時,遇見一個叫阮元的孩子在讀書。乾隆想起其童年的時候祖父考自己對聯的事,於是他就想考考阮元,便對他說:“八方亭,亭八方,八方亭上望八方。”阮元見乾隆雖然身穿布衣,但氣質不凡,心想,這或許就是正在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於是他就脫口而出:“萬歲台,台萬歲,萬歲台前拜萬歲。”乾隆聽到後,覺得這個小孩與當年自己相比真是不相上下,於是龍顏大悅,對其大為讚賞。

皇帝真的有“七十二妃”嗎?

中國古代皇帝的後妃除了被稱為“三宮六院”之外,也經常被後世人統稱為“七十二妃”。這種稱謂在後世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種定式思維:皇帝隻有七十二個妃子。皇帝的妃子果真隻有七十二個嗎?

事實上,皇帝後宮妃子的數目何止七十二個。就拿戰國時期來說,僅執掌一個小國的諸侯,其妻妾就成群了。《管子·小匡》中記載:“九妃六嬪,陳妾數千。”還有周王朝的後妃製度也顯示出其後妃甚眾。《禮·昏儀》曰:“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所以說,七十二妃隻是代指的數目而已,皇帝的妃子是非常多的。由於周王朝的禮製發達,秦漢兩個皇朝都繼續采用,建立並完善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後妃製。其後妃製度的重點是皇帝為眾後妃的中心,皇帝之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正妻被稱為皇後,其餘的妃子受皇後掌管。

秦朝統治的時間太短了,並且秦始皇不愛女色,因此無從實行完備的後妃體製及其等級劃分。直到漢代,才改變了這種狀況。漢代的後妃等級分為八品:即皇後為一品;夫人二品;美人三品;良人四品;按照這種次序排列,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分別為五、六、七、八品。從漢武帝、漢元帝開始,後宮嬪妃數目不斷增多,多達三千嬪妃,於是又擴至十四個等級,即昭儀、婕妤、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不過,到了東漢,帝國已經逐漸走向沒落,後宮也受到影響,嬪妃數目大不如前,於是又化繁為簡,六宮僅有皇後、貴人之稱,其下也隻是設美人、宮人、采女三等。

趣味鏈接:三國魏晉時期的後妃製

三國魏晉時期,魏太祖曹操妃子的數目也不可小覷。他的後宮裏,王後以下設立妃子五等:如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從這以後魏朝皇帝的妃子數目一直遞增,文帝後宮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到了明帝時期,也增設淑妃、昭華、修儀(除去了順成)三等。然後,魏朝被司馬懿滅亡建立晉朝,晉朝也參照並沿用了漢魏之製,在皇後下設貴嬪、夫人、貴人為三等;又設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還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嬪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