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誰發明的?
縱觀中國明朝或者清朝皇帝的聖旨,不論其內容有多大的差異,也不論其形式有多大的不同,都無法掩蓋幾個共同的字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如果我們按照字麵意思對這八個字予以解釋,那麼很容易便可得出一個結論:皇帝被認為是上天指定在人間的統治者,那麼他的任何旨意都是代表上天,並且是順從天意的安排,這樣一來,皇帝的命令就具有不可違反性,任何人都要遵從。站在今天的立場來看待古人的這些言語,不得不令人由衷地佩服古人創造詞語的能力和技巧。那麼,這幾個字是由誰發明出來的呢?
其實,“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幾個字剛開始的時候不是一起用的。最初先用的是“皇帝”、“詔”,這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使用的,秦朝滅亡,漢朝沿襲並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備的皇帝製度,於是漢代的帝王開始在文書中使用“詔曰”兩字,之後這兩個字一直被曆代的皇帝使用。到了明代,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為了顯示自己是受命於天,以及君臨天下的氣勢,太祖一言一行都表示自己的統治出自天意。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一記載太祖嚐言:“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因而其詔書的開頭就是奉天承運。還有,他把其宮殿也稱為奉天殿,把他手中所捧的大圭也刻上“奉天承運”這幾個字。從這以後,明至清的帝王們都繼承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幾個字。
趣味鏈接:秦始皇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從根源上來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幾個字最早應該溯源到秦始皇。當時他一統江山、功高蓋世時,為了顯示自己的偉業,他不但把名號改稱為“皇帝”,還自稱為“朕”,同時命為製、令為詔,於是他所用的玉璽上就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
“三公九卿”都是指什麼官職?
稍微懂點曆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在封建王朝時期“三公九卿”泛指皇帝的大臣們。和皇帝的七十二妃一樣,“三公九卿”也是一種等級劃分,表示官員地位的高低和權力的大小。最早設立“三公九卿”是在夏朝的時候,《禮記》中談道:“夏後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殷商時期,亦設三公九卿,伊尹曾經說過:“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
不過不是每個朝代都設置“三公”和“九卿”,並且“三公”和“九卿”的職位設置都是不相同的。周王朝以太師、太傅、太保或者司馬、司空、司徒為三公,以少師、少傅、少保、塚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而到了秦朝,就沒有設置“三公”,而是讓左右丞相來代替三公履行職責。荀悅曰:“秦本次國,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這個《史記》中也有談到。所以秦朝,天下之事皆決於丞相,又設太尉管理軍事、禦史大夫掌監察,為丞相副手。
趣味鏈接:秦之“三公九卿”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裏;
(3)禦史大夫,執掌大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百官,也是副丞相。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仆,掌管宮廷禦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以後曆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也是以此為根基的。
三宮六院的“三宮”指什麼?
無論從講述古代帝王的書籍還是從今天關於帝王傳奇人生經曆的電視劇中,讀者和觀眾都可以找到“三宮”的字眼,可以說,“三宮”這個字眼從它被創造出來之時,便與帝王將相、王公貴族結下了不解之緣。讀者也許會問,這個出現頻率特高的字眼究竟是指什麼呢?
盡管從關於秦朝的很多史料記載之中,我們可以找到“三宮”的字眼,但是“三宮”這個詞並非秦朝的文學家或者曆史學家所創造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真要追溯根源的話,那麼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有了關於“三宮”的記載,不過當時的意思並非如漢代以後所指的皇帝本人所擁有的“三宮”,而是專指諸侯夫人所住的宮殿,代指諸侯夫人。《禮記》言:“王後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唐代著名的注疏名士楊士勳疏曰:“禮,王後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故知三宮是三夫人宮也。”在《春秋穀梁傳·桓公十四年》也說:“甸粟而納之三宮。”範寧注曰:“三宮,三夫人也。”這些都證明了“三宮”開始是指諸侯夫人的宮,六宮則是指王後的宮。不過,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天下大一統,封建集權製的建立,分權割據的時代成為過去,諸侯們消失了,於是自然就不會存在諸侯夫人了,更別談諸侯夫人的宮。但是“三宮”仍然屬於特權階級的專用詞。由於天子身為九五之尊,而皇帝的後妃極多,太皇太後、太後、皇後占據了後宮的重要地位,為了區分尊貴,與那些嬪妃們區分開來,三宮就變為皇帝、太後、皇後的合稱。班固的《漢書·王嘉傳》就有記載:“自貢獻廟祖三宮,猶不至此。”顏師古注曰:“三宮,天子、太後、皇後也。”不過有時又把“三宮”看成是太皇太後、太後、皇後的合稱,唐代唐穆宗時期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