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鏈接:六院
六宮也稱為“六院”,或者“六苑”,本來是指王後所住的寢宮,代指王後,但到了唐代以後,統稱為後妃所居宮院(苑),代指後妃。唐朝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形容楊貴妃美貌的詩句就提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六宮”,以及李賀的《貝宮夫人》中的“六宮不語一生閑,高懸銀榜照青山”的六宮,皆指後妃。不過到了明代以後根據故宮的建築,泛稱後妃為“三宮六院”。因為故宮內以乾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內廷,即皇帝和他的後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宮即中路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又稱“後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和永和宮;西路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長春宮、鹹福宮和重華宮。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築,故稱為“六院”。“三宮六院”的說法就是由此得來的。
什麼是封禪?封禪包括哪些儀式?
中國人向來注重名分,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行。所以很多事情上麵都要編造一個合理的、被眾人信服的理由。封建王朝時期,無論是繼承還是篡位,取得天下者,為了避免別人再奪取自己的天下,都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具有合法性的借口,表示自己當皇帝是上天的意思,所以封禪的典禮就產生了。
何謂封禪呢?從字麵意思上理解,“封”就是祭天,“禪”就是祭地,合起來就是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時祭祀天地。“封禪”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管子·封禪篇》中。西漢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引用該詞時,對其意思進行了擴展延伸。唐代張守節對《史記》進行鑽研,得出封禪的目的是:對天“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對地“築方壇以報地之功”。
由於封禪是皇家的一項重大事件,對封禪的地點也要精挑細選。中國古代曆代王朝的君王一向是登上泰山築壇祭天,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他們之所以選擇在泰山封禪,是由於在戰國時期,齊魯之地的一些儒家子弟認為,五嶽中泰山為最高,離天最近,那麼人間擁有最高權力的皇帝應當到這座最高的山上祭拜上天。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到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五經通義》就記敘道:“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意思是說改姓稱王者,為了使天下太平,必須到泰山祭天,到梁父山拜地,那麼上天就會把統治人世的皇權交給他,讓他治理天下蒼生,或者是向上天通報天下太平,報答天神的功勞。
封禪的儀式是怎樣的呢?《白虎通》中有詳細的記載:“或曰封者,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印璽也。”意思是說將封禪所用的文書以“金泥銀繩”或“石泥金繩”封之,埋於地下。不過,每個朝代皇帝的做法是不一樣的。比如漢武帝封禪,他先到梁父山禮祠“地主”神舉行封祀禮,就是在山下東方建高九尺的封壇,下麵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再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從岱陰山那邊下山,實施祭後土的禮儀,最後封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還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