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典章規製:盛世華章顯輝煌(2)(3 / 3)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不承認泰山封禪的稱號,取消了封禪活動,把封禪改為了祭祀。清朝也延續了明朝的做法。

趣味鏈接:古代帝王著名的封禪活動

秦始皇封禪泰山,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

漢武帝封禪泰山,具有雄才大略,掃除邊患;

唐玄宗封禪泰山,開元盛世,國力昌盛,且一改封禪誥文秘而不傳的規則;

宋真宗封禪泰山,導演了一幕“天書從天而降”的鬧劇。

科舉製的產生與發展,你知道嗎?

讀過《儒林外史》的人,都對中國封建王朝的科舉製度印象深刻,因為這部小說深入地鞭撻了清朝後期的科舉製度對讀書人的思想毒害,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科舉製度真有小說之中所描述得那般差勁嗎?這還得從科舉製度產生和發展的曆史說起。

縱觀科舉製度在中國古代曆史發展的軌跡,其毒害和禁錮讀書人思想的弊端固然是被後世人所深惡痛絕的,也是它為後世之人所不齒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我們不能否認,隋煬帝創立科舉製度的初衷是好的,他當時創立這項製度是以國家的長遠發展和中央政權的穩固為基點的。因為自魏晉以來,官員大多是世襲,中央或地方任用高官都從全國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而這些權貴子弟無論有沒有才能,都可以做官。相反,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擁有官職。很多有先見之明的官員看到這種狀況,於是向隋煬帝報告,為了掃除這種弊端,隋煬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取人才。他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於是我國科舉製度正式誕生。由於它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到了唐朝時期,科舉製的發展已經可以堪稱完美,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都對科舉製大力扶持。唐朝科舉考試的科目分為常科和製科兩類。常科每年分期舉行,製科則是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宋朝時重文輕武,大力采用文官,於是提升進士的錄取數量。但是到了明代科舉考試開始變得死板起來,例如用八股取士。到了清朝末期,科舉製對讀書人的戕害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嚴重限製了讀書人的思想。

無論如何,科舉製度從產生到滅亡的一千多年的發展曆程早已證明其並非真如《儒林外史》所描述的那般一無是處,相反,它對於特定環境下的封建政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鞏固作用,促進了封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趣味鏈接:科舉製對社會有何影響?

仔細算一下,科舉製度從誕生到取消,在中國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其間對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教育、人文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存在有利有弊,但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才製度,科舉考試算是一種相對比較公平、公開及公正的製度。另外,科舉製度對近代英國的文官製度改革以及整個西方國家的職官製度都起到一種借鑒的作用,有人因此稱科舉製度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是不為過的。現今中國的考試製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帶有科舉製度的影子。

你了解“內閣”的由來嗎?

“內閣”在人們的心中似乎是一個民主高度發達的產物,也是一項隻有西方發達國家才配擁有的製度。因此,一提起內閣,讀者也許首先想到的是英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政府機構的“內閣”。其實,如果追溯內閣製度的根源,中國出現內閣製度的時間絕對不會遲於西方發達國家,甚至會比絕大多數的西方發達國家都早。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時期便已經有了內閣製度的雛形。洪武時期,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製,親手除掉之前跟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丞相胡惟庸。並且廢除了丞相的職位,皇帝自己直接管製六部,不讓他人有機會染指他的皇位。他曾下詔:“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雖然朱元璋權力獨占欲很強,但是他的精力有限,並且天下還未穩定,他也管不了那麼多的國事,因此到了洪武十五年,他仿照宋代的製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機構,並由大學士擔任職位。不過,他設置的這些部門及人員隻是類似現在的秘書處,還不算是真正的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