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內閣”是由明成祖朱棣建立的。明成祖即位後,任命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員參與午門內的文淵閣的工作,始稱為“內閣”。這些“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製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所以仍然隻是起著皇帝的秘書谘詢處的作用。永樂中期以後內閣逐漸發展到擁有掌管六部的權力,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到了明世宗嘉靖時期,內閣的權力已經發展到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武英殿大學士嚴嵩為此專擅朝政二十餘年。
清朝也設內閣和大學士,但是基本上發揮不了什麼作用。朝廷的實權要麼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掌握,要麼由軍機處占據。清朝的內閣隻是個傳達諭旨、公布文告的機構而已,到了清朝末期,內閣製就被曆史的河流所湮沒消失了。
趣味鏈接:內閣“三楊”
內閣“三楊”是指洪熙、宣德到正統時期擔任內閣成員的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同時他們是明代“台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擔任輔臣期間,功勳卓著、政治才能驚人,不但安定邊防,還整頓吏治,使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至此明朝走向鼎盛發展的道路,並使原本隻是屬於皇帝私人谘詢機構的內閣成為擁有丞相權力的機構,因此他們被後人稱為“賢臣”。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你了解中國古代的考勤製度嗎?
中國古代的官僚製度是非常發達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們上班下班都有嚴格的考勤製度。與現代的公務員一樣,他們的上下班時間也是晨聚昏散,不過與農業社會生活作息習慣相適應,其具體時辰上又比現代一般機關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就拿上早班來說,春秋時代就已形成上班時間在卯時(早晨五至七時)的習慣,當太陽升起時,就要開始上班了,即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那麼早上班,當然就少不了考勤。古代官箴以“清、慎、勤”為基本原則,“勤”的首要要求,便是按時上班下班。在曆代典章製度中,對此都有詳細規定。《唐律疏議·職製五》有一條對官員無故缺勤的規定是:內外官員應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五天處杖打一百大板,滿三十五天判處徒刑一年。倘若是軍事重鎮或邊境地區供職的“邊要之官”,還要罪加一等。同書《職製四》中還有一條點名考勤的法令和解釋,大意是:內外官吏應點名檢查實到人數,有時一天幾次,頻頻點名,點名時未到的,每缺一次點名笞打二十小板。倘每次點名不到,完全不來上班,就計算天數,按無故不上班的罪名議處。可見,古時的考勤製度是嚴格到動刑的地步的。
趣味鏈接:清朝時期的考勤製度
清朝初年,官員考勤製度的發展可謂已經達到了頂峰,因為清初諸帝都很勤政,他們抓考勤頗嚴。乾隆時,翰林修撰在上書房為皇孫、皇曾孫授讀,隻因連日缺勤,便奉旨革職留任,八年無過,方準開複,由此失去了多次外放考差、收受贄敬的賺錢機會。彼時對下班也盯得很緊,特派太監管門,對京朝機關的散值情況逐日登記,官員若有部院應辦事務或奉旨特派事件而應早散值,必須將早退的緣由告知管門太監,隨時登記,以備查核(《欽定六部處分則例》卷一四)。當然到了晚清時,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即如《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所謂“不過同點卯應名一般,一來就走”。這樣鬆弛的管理,怪不得清朝會走向滅亡。
古代官員有退休製度嗎?
退休製度是一項無論在行政、事業單位還是普通的私營企業,都十分流行的製度,它不僅關係到職工的切身利益,而且還關係著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這一製度創立伊始,便注定要受到上至統治階級下至普通百姓的重視。盡管退休製度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名詞,但是對於這項製度的來源,知道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其實,早在中國古代時期便已出現了退休製度的雛形,隻不過這一製度所適用的範圍並不像今天這麼廣泛——它隻適用於政府官員。古代的官吏離職不是叫退休,而是稱為“致仕”,並且有一定的年齡標準。《禮記·曲禮上》就有雲:“大夫七十而致仕。”孔穎達疏曰:“七十曰老,在家則傳家事召子孫,在官致所革職事於君,退還田裏也。”大概的意思是說,人一旦到了70歲就算是老了,家務事以及在朝廷的官職應該讓給年輕有為的人擔當,這樣才能使國家保持國力強盛、良好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