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典章規製:盛世華章顯輝煌(3)(3 / 3)

上麵的算起來,這九族還差一族,那不是不對了嗎?其實不然,九族隻是一個虛稱。中國文化喜歡代指,這個“九”是最高之數。所以這九族是概括性地包容與之有親緣關係的所有宗支族係。另外,在古代九族之誅往往是施之於重大政治犯罪,一旦大獄煉成,隻要是與犯罪人沾親帶故的,都將受到無辜株連,目的是斬草除根——完全除去複仇的實力和人脈。

趣味鏈接:“株連十族”的說法

明初第一大儒方孝孺,是輔佐朱元璋孫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滿朝廷(其實是一大派係)。當燕王朱棣打下金陵,謀取其侄子的皇位的時候,為了收買人心,就任命方孝孺在朝廷當官任職。但是方孝孺對建文帝忠貞不二,一身傲骨,兩次見新皇帝都是披麻戴孝、號啕痛哭,朱棣對此頗為忍耐。後來,當朱棣低聲下氣請他代擬詔書,逼他表態時,他隻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就恐嚇他說:“難道你不怕死嗎?”方孝孺大義凜然地回答:“要殺便殺,詔不可草。”朱棣又問:“難道不顧及你的九族嗎?”方孝孺仍不為所動說:“不要說九族,誅十族也不怕。”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門生”湊成十族,統統殺掉。這就是株連十族的典故,不過這也是民間的說法,至於是否真實,還有待考證。

中國古代的“烏紗帽”是指什麼?

“烏紗帽”無論是在中國幾千年封建曆史的長河中還是當代社會發展的潮流之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當代的人們而言,“烏紗帽”這三個簡單的字眼所代表的含義恐怕連小學生都知道——權力的象征。但是,今天眾人所稱的“烏紗帽”的含義,與古代相同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追溯“烏紗帽”這一詞語的發展曆程。

烏紗帽最早出現在我國東晉時期,當時的紗帽,分白色和烏色兩種。通常戴白紗帽的是那些皇親國戚們,而烏紗帽大多數是官員和百姓使用,不過,這時的紗帽還真不帶有權勢的象征。到了劉宋王朝,烏紗帽被加以改進後,流行一時,好賣到一頂難求。《宋書·五行誌一》記載:“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製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隋唐時,沿襲前朝的風俗習慣,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紗帽。不過,根據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朝時,烏紗帽得到了改進。當時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隻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不過還有一種說法,兩翅的作用並不為裝飾,而是鎮儀。另外,烏紗帽簷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烏紗帽到了明朝才正式被定為官帽。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同時,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誌。

清兵入關後,由於人們發型發生了改變,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作為權力象征的烏紗帽才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但至今人們仍習慣性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被削職為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