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典章規製:盛世華章顯輝煌(4)(1 / 3)

趣味鏈接:官帽的種類

官帽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是大臣上朝時戴的帽子,它的結構是:頂部分為三層,上層為尖形寶石,中間一層是球形寶珠,最下的一層是金屬底座。吉服冠,是除上朝之外,官員辦公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吉服冠頂子與朝冠相比,簡單很多。它頂子上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通常是用金子做成的,但也看官員等級,地位極低的則用銅的,底座的造型也很別致,上麵鏤刻花紋。

公堂上為何懸掛“明鏡高懸”匾額?

說起“明鏡高懸”的來源,還得從一個有趣的傳說說起。話說當年劉邦攻入秦都鹹陽,進入鹹陽宮,巡視秦王室存放珍寶的倉庫,見其中金銀珠寶不可勝數,但是最令劉邦驚異的,是其中的一麵鏡子。《西京雜記》卷三中記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髒,曆然無礙。”從這當中,我們可以知道,這麵長方形的鏡子,寬四尺,長五尺九寸,反正兩麵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勢走近它,照出的人影是倒立的人像。如果用手捂著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髒六腑,一部分一部分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有病的人捂著心口去照它,就會從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術不正,被它一照就會發現她的膽特別大,心髒跳動也異於常人。秦始皇在世的時候,習慣猜疑他人,為了防止有人懷有異心不忠於他,經常讓宮女們照這麵鏡子,發現誰的膽特別大,誰的心髒跳得特別,就殺掉誰。

正是因為此鏡功能奇特,後來人們以“秦鏡高懸”來比喻當官的人明察是非、斷獄清明。唐代詩人劉長卿在《避地江東留別淮南使院諸公》一詩中寫道:“何辭向物開秦鏡,卻使他人得楚弓。”後來,許多當官的人為了標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掛起“秦鏡高懸”的匾額。由於人們對“秦鏡”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將“秦鏡”改為“明鏡”,這樣“秦鏡高懸”便演變為“明鏡高懸”了。後來,“明鏡高懸”這四個字便被掛上了公堂,象征著官府的清正、廉潔。

知識鏈接:“明鏡高懸”的另一種解說

“明鏡高懸”還可以寫成“明鑒高懸”、“高抬明鏡”、“明鏡鑒形”等。唐·吳競《貞觀政要·求諫》:“貞觀十六年,太宗謂房玄齡曰:‘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複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征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伏乞相公高抬明鏡,昭雪前冤。”

官府為什麼又被稱為“衙門”?

盡管中國古代是一個皇權高度集中的社會,但是畢竟皇帝精力有限,他不可能事必躬親,於是便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很多的機構來協助其治理國家,這些機構便稱為“官府”。但是,根據現有史料的記載,古代官府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衙門。這是為什麼呢?

據史書記載,“衙門”是由“牙門”轉化而來的。最初“牙門”一詞中的“牙”是指猛獸的利牙,古代凶猛野獸經常在野外出沒,張開大嘴,用尖尖長長的鋒利的牙來捕獲獵物。於是,野獸的“利牙”則被看成是威力的象征,人們就用它來比喻武力,類似於古羅馬的斧頭象征權力之意。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未定,戰火不斷,旌旗四起,想要打天下或者守江山者,一定要依靠武力支持。當時各個諸侯國的君主都十分器重他們的軍事將領,將領們為表示自己孔武有力,往往將猛獸的爪、牙擺放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打仗要到處跑,帶在身邊很麻煩,有時候逃跑時便顧不上了,後來實在找不到真獸牙,就用木頭刻畫成大型獸牙置放在軍營門外作為替代,後來覺得木刻的也很麻煩,於是就改用旗杆端飾有獸牙、邊緣剪裁成齒形的牙旗。為此,營門也被形象地稱作“牙門”。到了漢代末期,“牙門”正式成了軍旅營門的別稱,並逐漸被官府所采用。漢代《武瓦聞見記》中詳細記載:“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字稍訛變轉而為‘衙’也。”唐朝以後,“衙門”一詞被廣泛使用。到了北宋,人們已經忘記了“衙門”出自於“牙門”。

趣味鏈接:“打牙祭”的來源

四川人的祭祀習俗中有一項是“打牙祭”,指的是吃肉。這個詞在四川等地區使用十分廣泛,關於它來源的說法有三種,但其中有兩種說法與衙門的“牙”也有些關聯。三種說法如下:

一說舊時廚師供的祖師爺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禱,稱為“禱牙祭”,後來訛傳為“打牙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