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說舊時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門供職人員可以分吃祭肉,故稱祭肉為“牙(衙)祭肉”。
三說“牙祭”本是古時軍營中的一種製度。古時主將、主帥所居住的營帳前進,往往豎有以象牙作為裝飾的大旗,稱為“牙旗”。每逢農曆的初二、十六,便要殺牲畜來祭牙旗,稱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稱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將士們分而食之,稱為“吃牙祭肉”。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樣嗎?
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黎民和百姓是同義詞,指的是普通的平民,這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假象:“黎民”就是“百姓”。兩者所代表的含義果真相同嗎?
要弄清這兩個詞語所代表的真實含義,還得追溯它們的根源。其實,早在遠古炎黃時期,便已出現了關於這兩個詞語的記載,並且它們還與一些神話故事息息相關。傳說上古時代,在眾多部落中,西北方的黃帝軒轅氏、中部的薑姓炎帝和東方的夷族太皞這三個部落的勢力最為強大,炎、黃兩部落在與南方的蚩尤爭奪中原地區霸主地位時打敗了蚩尤,接著該地的其餘部落都臣服於炎黃部落。後來又經過一番惡戰,東方的太皞也歸順了炎黃部落,這三個大族就合為一體,號稱有一百個部落,而屬於這一百個氏族部落的人統稱為百姓,後世也稱百官或者百工。
盡管百姓部落占統治地位,但有些氏族不願意聽從其號令,並且經常與他們針鋒相對,發生衝突,例如黎族和苗族。這些部族的人民也有個稱呼,即黎民。從這上麵看,“百姓”和“黎民”二者之間的稱號不同是由於含有不同的部族意識,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階級分化。由於炎黃部落勢力強大,苗族和黎族的人打不過他們,就被炎黃部落的人用刑罰強迫耕種來供養百姓部落的人。這樣百姓與黎民就出現了身份上的區別,如奴隸主與奴隸的區別,這昭示著原始社會已經遠去,奴隸社會到來了。
曆史發展至今,百姓跟黎民在詞意上已差別不大,這說明了中國社會正在進步,無論是百姓還是黎民都為中國的未來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知識鏈接:“黎城”和“黎族”與“黎民百姓”的聯係
如今黎字打頭的,全國也僅有黎城和黎族。對於黎族究竟與“黎民百姓”這個詞之間有沒有聯係,沒有史料上的記載。但是黎城和黎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卻是史學家們所一致認定的事實。隻是這兩者之間究竟有何種聯係,史學界還存有不同的觀點。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史學家們必將給我們一個滿意的解答。
監獄是怎麼產生的?
監獄的創設是人類曆史的巨大進步,它不僅有效地打擊了犯罪分子、穩定了社會發展秩序,而且鞏固了國家政權,促進了社會發展。因此,曆代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最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便是在全國各地廣設監獄。對於監獄的這些功能,也許大家並不陌生,但是,監獄是怎樣產生的呢?
關於監獄的來源,史料上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種是,古奴隸社會時期,私有製已經出現了,但是當時的生產力低下,人們的生活艱難,就有一些人搶劫偷盜殺人,並且是屢教不改。為了保證奴隸主的財產安全不受侵害,那些犯罪的人就被關進一間屋子裏,這樣監獄就產生了。還有一種是,在原始社會時期,氏族部落經常發生征戰,這樣就出現了戰俘。為了防止戰俘逃跑,就把他們關在屋子裏,並派人看守,這就是早期的監獄的原型。
隨著曆史的發展,進入了封建社會以後,這種關押人犯的地方就被稱為“囹圄”,也就是後世所稱的“監獄”。除中央司法機關設立的監獄外,作為衙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地方各級衙門,尤其是州(包括府、郡)縣衙門也都設有這樣的“囹圄”。到了漢朝時期,經過一番改進和變化,監獄便取代了沿襲時間長達幾百年之久的“囹圄”之稱謂。漢代的監獄名目、種類繁多。據《漢書·刑法誌》等記載,漢代全國共有二千餘所監獄,僅京城長安就有監獄二十幾種:有專門關押高級官員和皇室成員的若盧獄、左右都司空獄、居室獄等;有關押女性囚犯的掖庭獄;以及囚禁官署吏卒的上林獄、都船獄、內官獄等。此外,京城有京兆獄,長安縣有長安獄,都屬於京城的地方監獄。漢代著名的酷吏尹賞任長安縣令時,曾在監獄裏修造了名為“虎穴”的地牢,挖地數丈深,四麵砌牆,用大石板蓋在出口。他曾命長安縣裏的鄉吏及鄰裏檢舉地方的惡霸無賴,然後將這些人統統抓起來,以百人為一批,依次關進虎穴中,用大石板蓋住。幾日後再打開,隻見裏麵的人都死在一起,先後死了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