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鏈接:監獄與班房的意思一樣嗎?
所有類型的監獄名目中,後人最熟悉的,大概就是“班房”了。直到現在,人們還把“坐班房”作為進監獄的代稱。其實,班房並不是監獄,它是衙門中三班衙役辦事的地方。最初為了防止延誤審判,州縣衙門常將一些民事案件的當事人、輕罪犯人以及幹連佐證等投進班房候審,並派差役看管,以便隨傳隨到。一旦被關進班房,落在衙役手裏,便成了衙役們淩虐、敲詐的對象。沿用衙役們的話說,到了他們手裏,就得揭他一層皮。
處決犯人為什麼大多選在午時三刻?
五千多年以來,由於中國人的智慧和勤勞,中國各種製度和文化都發展得臻於完善,在所有的文化製度之中,發展最為完善的,當屬刑罰;而在刑罰的各種製度之中,發展最為完善、技術最為精湛的,當屬行刑時間的規定。
據史料記載,古代刑法中處決犯人時,不但在季節上有要求,並且還具體到一天當中的某一時刻。季節上是統一到秋季,即秋後問斬。“秋後問斬”顧名思義,是指在秋季處死犯人。而處斬犯人的具體時間,則選在了秋季的某一天的“午時三刻”,為什麼要選中這一時刻呢?因為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一年之中,秋季是陽氣下降、陰氣上升的時期,是屬於死亡的季節;同樣,一日之中,午時三刻以後,陽氣下降、陰氣上升,因此是死亡的時辰。聰明的古人在處決犯人時,不但考慮到社會因素,還順應自然規律。看來古代的刑罰還真是設想周到,無論是秋後問斬,還是午時三刻,時間上的選擇,都大為減輕犯人離世的痛苦。因此,秋季的選取,午時三刻的敲定,是中國古代的人們在刑罰上遵循自然規律、富有一定人道主義色彩的又一有力證據。
趣味鏈接:“午時三刻”具體指的是哪個時間段?
“午時三刻”是在百刻製使用期間內製定出來的。如果令一個時辰等於八刻的話,這一天就多出四刻。為此,有人提出在十二時辰中,子、卯、午、酉各九刻,其餘的則為八刻;還有另一種提法則是,子、午各十刻,其餘則八刻等。兩種說法結合起來分析的話,都是中午以前和中午以後的半天將各分到二刻。這樣一來,午時三刻加上前半天分到的二刻,就相當於午時五刻,也就是相當於全部午時(11:00~13:00)的一半,這個時間正好是中午十二點。
古代的“三軍”指哪“三軍”?
翻開任何一部記載關於中國古代戰爭的書籍,都可以見到“三軍”這兩個字眼的身影。站在今天的角度來透視這個在古代兩軍對壘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名詞,一般人都會認為“三軍”主要指海、陸、空這三支部隊。然而,隻要稍微仔細思考一番,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問題:在幾千年前的古代,正規海軍的出現尚存有很大的困難,更不用說空軍了。那麼,古代的“三軍”到底是指哪三軍呢?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製單位就是軍,它在曆代的人數規定是不一樣的。漢代軍隊實行5人一伍,二伍為火,五火為隊,二隊為官,二官為曲,二曲為部,二部為校,二校為裨,二裨為軍的編製,而三軍則是整個軍隊的統稱了。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如《論語·子罕》就寫道:“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三軍在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魏國稱前軍、中軍、後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製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製。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各種部隊擔任不同的作戰任務。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製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知識鏈接:中國古代三軍的分工
在前、中、後三軍之中,前軍一般是先鋒營負責開路(架橋、修路)、偵察、應付小規模的戰鬥,帶部分軍需物資;中軍就是統帥所處的大軍,有當時作戰的大部分作戰兵種(騎兵、步兵);後軍主要負責全軍的軍用物資,包括工匠和大量的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