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典章規製:盛世華章顯輝煌(5)(2 / 2)

其實,我國早在奴隸社會時期便已經有了養老製度的雛形。據《禮記·王製》記載:“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這裏提到的“序”與“學”,指的就是最初的養老機構,其中還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職能。到了唐代,正式的養老製度才真正建立起來,如長安的悲田院,就是用來專門收養貧窮、沒有依靠的老年乞丐,由佛教寺院負責具體管理。到了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有東福田院和西福田院,專門收養孤獨有病的老年乞丐。到宋英宗年間又增設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養老的福田院脫離了佛教寺院的管理,改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給銀兩。元朝於1271年下令,各路(相當於現在的地州市)要設立濟眾院,收養孤獨、殘疾不能自養的老人,供給一定糧食和柴薪,當眾發放,不得貪占。明代初期,詔令各府縣設立養老院。到1480年,僅京城曆年贍養的老人就有7490多人。

清代康熙年間先在北京設立普濟堂,後要求其他地方政府仿效。乾隆年間的養老待遇,以山東的淄州普濟堂為例,有公田200畝,年收租100餘石。普濟堂內老人每月每人供給糧食6鬥,鹽柴錢百文。如遇歉收年,老人們隻能以稀粥度日,其他費用全免。

知識鏈接:中國古代的“養老標準”

關於養老的標準,《呂氏春秋》中有詳細的記載:“養有五道:修宮室,安床笫,節飲食,養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彩,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和煎調,養口之道也。和顏色,說言語,敬進退,養誌之道也。此五者,代進而後用之,可謂贍養矣。”

宮廷中的“食官”負責什麼事務?

食官,按照字麵意思來予以解釋,就是掌管飲食的官。《周禮·天官·序官》雲:膳夫上士二人。漢代鄭玄注曰:“膳夫,食官之長也。”然而,食官的職責僅僅限於掌管飲食嗎?

其實,我國古代“食官”的事務範圍除了掌管飲食之外,還可組織宮廷內各種與飲宴有關的活動。在曆代王朝的文武百官中,盡管其文不足以治國、武不足以安邦,但食官的地位也是相當重要的,《周禮》就將食官統歸“天官”之列。需要說明的是,周王朝的天官包括宰官、食官、衣官和內侍幾種,而食官在天官中的位置僅次於宰官,其中宰官為主政之官。可見食官的地位是不可小覷的。漢代以後的“大官”或“太官”的名稱就都是來源於天官。

古代宮廷食官,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代,但見於明確記載的食官是在周王朝時期。根據《周禮》的敘述,周代的食官包括膳夫、庖人、烹人、酒正、漿人、醢人等二十餘種。各種食官又有屬下多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總人數多達兩千多。

知識鏈接:今人對“君子遠庖廚”的誤解

古有“君子遠庖廚”一語,不少人理解為是君子就別進廚房,好像殺牛宰羊就一定是小人似的,這是誤解。其實是來自孟子與齊宣王的談話,談到的是君子的仁慈之心,說君子對於飛禽走獸,往往是看到它們活著,就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臨死時的悲鳴聲,就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所以嘛,君子總是把廚房蓋在較遠的地方。為了吃肉覺得香甜,不要去看宰殺禽獸的場麵,也不要聽見禽獸的慘叫聲,所以就有了“君子遠庖廚”的經驗之談。

“冊封”與“封冊”有什麼區別?

“冊封”與“封冊”這組由兩個完全相同的字調換順序所組成的詞語,從表麵上看起來,讀者也許會產生一種錯覺:兩者隻不過是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說法。實際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語,其意思也大相徑庭。

“冊封”與“封冊”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一種儀式,後者則是儀式的憑證。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帝王祭告天地拜宗廟,選立後妃和任命諸王大臣,或向異姓王、宗族、嬪妃授予爵位及名號時,都要舉行一套相應的典禮儀式。這個儀式被稱為“冊封”,也可謂之“冊命”。封冊則是在舉行冊封典禮儀式時,所發給的作為賜贈名號、爵位等的文書憑證的冊子,亦稱“冊書”。事實上,在舉行冊封大典的時候,除了冊書外,還有印璽。但是就算是冊書,由於冊封對象不同,所用封冊的質地也不同。比如在清代封親王、親王世子和他們的福晉的冊用金質;封郡王、郡王福晉的冊用銀質飾金。親王、郡王等男性還會授予印璽,而封妃嬪則隻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