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皆留名(3)(3 / 3)

趣味鏈接:奇門遁甲的起源

據《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奇門遁甲起源於軒轅黃帝大戰蚩尤之時,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當時黃帝和蚩尤在涿鹿展開一前所未有的大戰,蚩尤身高七尺,鐵頭銅身刀槍不入,而且會呼風喚雨;又在戰場上製造迷霧,使得黃帝的部隊迷失方向。

一天晚上,軒轅丘上傳來驚天動地的聲音以及非常強烈的光芒,原來一支彩虹中走出一位全身大放光明的仙女,仙女手上捧著一個長九寸闊八寸的玉匣,黃帝接過來打開一看,裏麵有一本天篆文冊《龍甲神章》。黃帝根據書裏麵的記載,製造了指南車,終於打敗了蚩尤。

《龍甲神章》除了記載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還記載了很多行軍打仗、遣兵調將的兵法。於是黃帝令宰相風後把《龍甲神章》演繹成兵法十三章,孤虛法十二章,奇門遁甲一千零八十局。後來經過周朝薑子牙、黃石老人,再傳給張良,張良把它精簡之後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奇門遁甲。

誰創建了最早的當鋪?

當鋪或稱典當行在中國產生於南北朝時期,其最早的經營者是佛寺僧人,稱為寺庫。據《南史·甄法崇傳》載:南朝宋時期(420~479年)江陵令甄法崇孫甄彬,曾“嚐以一束塋就州長沙寺質錢,後贖塋還,於塋中得五兩金,以手巾裹之。彬得,送還寺庫”。這裏提到的寺庫,就是寺院經營的專門當鋪,或可能是寺院普通倉庫兼營典當。另在《南齊書》中有:“淵薨,澄以錢萬一千,就招提寺贖太祖所賜淵白韶坐褥,壞作裘及纓,又贖淵介幌犀導及淵常所乘黃牛。”

看來,佛教傳入中國後,佛寺兼營典當也為中國典當行作出了一大貢獻。

趣味鏈接:佛教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西漢末: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佛教始傳的另一確切說法是東漢明帝時: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4年),蔡愔等12人赴西域訪求佛法返國,邀得大月氏迦葉摩騰、竺法蘭來洛陽,並以白馬馱回佛像及經卷。兩個高僧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就是現存的《四十二章經》,是《阿含經》的節要譯本。其後明帝在洛陽興建了中國早期的佛寺白馬寺,作供奉佛像及佛法之用。

“三句話不離本行”是怎麼來的?

“三句話不離本行”最早的出處是清朝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裏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據說還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從前有四個能說會道的人,一個是廚師,一個是裁縫,一個是車把式,一個是船老大。他們憑借自己的技藝好,廣受村裏人尊敬。村裏誰家有個矛盾糾紛,都請他們去“說和”。

一次,村裏有兄弟倆鬧分家,分了幾天也沒分出個結果,於是就請這四個人去說和。四人覺得這種家事不好辦,便先到廚師家開了個“碰頭會”。他們是這樣商量的:廚師說:“我看咱們去了要快刀斬亂麻,別鍋啦碗啦分不清。”裁縫說:“咱們辦事不能太偏了,要針能過去線也繞得過去才行。”車把式接過話茬:“我說,咱原先也不是沒管過這號事,前有車,後有轍,隻要不出大道就行。”船老大聽著不耐煩了:“我看咱們不如到了那裏再見風轉舵,怎麼順手就怎麼劃啦劃啦。”

廚師的媳婦聽到這裏,“撲哧”一聲笑了:“我說你們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賣什麼的吆喝什麼。”她的話剛說完,引得全屋的人大笑。原來廚師媳婦是做小買賣的。

趣味鏈接:乞丐是怎麼得名的

“乞丐”一詞最初是以單音詞出現的。金文中的“乞”字指的就是乞求、求討,同時又可引申為反義。“丐”在甲骨卜辭中多作祭祀用詞,指向神靈乞求,如“崇雨,丐於河”,即雨大成災,乞靈於河神。另外,“丐”也可作給予之義。如《漢書·西域傳下》記載:“及載肴糧於路,丐施(施舍給)貧民。”

在《孟子》、《呂氏春秋》、《列子》、《後漢書》、《桂苑叢談》等書中,有“乞人”、“丐”、“丐人”、“乞索兒”等稱呼。這些稱謂大多一直延續到清末。

從宋代開始,“乞丐”一詞開始用來稱呼討飯之人。《太平廣記》中就將乞丐與馬醫、酒保、傭作及人販子之流相提並論;《朱子語類》中也記載了有的人在紙幣交易中早晨還是富商,傍晚就成了一無所有的討飯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