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過境遷,我們對當時的戰爭情況不得而知,但在傳說中,這場戰爭是異常精彩和神奇的。
傳說,在戰鬥中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全部都上陣了。他們個個威猛無比,擅長製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在交戰初期,他們利用黃帝對地形和氣候的不了解和不習慣,再加上自己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多次獲勝。曆史上也有了“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的記載。
雖然黃帝勝少敗多,但他仔細總結每次作戰的經驗,采用了一些先進的作戰方法,創製了指南車以識別方向,實力大增。同時為了振奮軍威,黃帝還捉來了一頭叫“夔”的野獸,據說它的吼聲之大足以震動天地。黃帝便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麵,從它體內抽取 一根最大的骨頭,用來做鼓槌。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裏,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裏。這下子軍威大振,黃帝戰勝蚩尤的信心更足了。蚩尤的兵士雖然凶猛,但是遇到黃帝改良後的強大軍隊,紛紛敗逃。戰局從此開始扭轉,兩個部落的戰鬥力開始不相上下,後來,黃帝部落逐漸占了上風。
雖然黃帝在和蚩尤的戰鬥中逐漸有了優勢,但是如此長時間的戰鬥雙方並未分出個勝負。如果在持續下去的話,國家和人民都要受到更大的損失。於是黃帝便經常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一夜,黃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在心,戰必克敵!”一覺醒來,黃帝竟驚奇地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打開一看,隻見上麵畫著幾個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後。”
黃帝頓悟,立刻按照兵法所示來操練軍隊,再次與蚩尤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終於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並最終活捉了蚩尤。黃帝命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後處死他。這場轟轟烈烈的部落大戰終於就此告終了。
然而傳說並非到此終止,人們又為這個故事增加了一個奇幻的結尾。因為害怕蚩尤死後作怪,黃帝下令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片片紅葉隨風飄舞,像是蚩尤在繼續舞動他輝煌的人生。
而炎帝和黃帝則被人們尊為英雄,他們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現在我們都自稱為“炎黃子孫”,“炎”、“黃”正是由此而來。
與三苗的恩怨
涿鹿大戰中,九黎戰敗,勢力大大衰落。
像我們上麵提到,戰敗後的九黎化作幾支力量分散遷移了,其中向南逃亡的蚩尤氏族分作兩支:一支自兗州、豫州南下,進入荊州地區。另一支則自兗州地區南下,在揚州地區定居,以大茅山為靈山,與南方太湖地區居民隔江而居,成為揚州苗民。也許九黎人就是今天的苗族的祖先。而且史書有記載說“三苗”,又稱為“有苗”或“苗民”。可見,九黎、三苗、苗族之間確實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關於這段曆史,在《五帝本紀》中能找到一些記錄:“苗民,謂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於少昊氏衰,而棄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變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後,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三苗國。”
不過,到了堯、舜、禹時期,“三苗”的強大成了禹的心腹之患,禹對三苗進行了大規模的征討,最終殲滅了三苗。這段傳說也是有史可考的,據《韓詩外傳》卷三記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可見經過堯、舜、禹的多次征伐,一步步把三苗趕到西南蠻荒之地。
三苗兵敗後有的被遷至三危,有的南逃雲貴湘黔成為今三苗。而“三苗”西北部一部分則發展為荊蠻,後建立了楚國;後來楚國的大部分人都融入華夏族群之中。
由此可見,華夏民族就是以炎黃聯盟為核心,先後融入了“九黎”、“東夷”、“北狄”、“鮮卑”等眾多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少數民族群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格局的大家庭。
不過,直到現在研究者對三苗來曆還是爭議很大。有的認為屬於華夏集團,有的認為是苗蠻集團,有的說應該歸屬東夷集團。其實或許三苗的來曆我們誰也不能說得明明白白,但是我們既然承認黃帝、炎帝是我們的祖先,當然也要承認蚩尤也是我們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