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康到少康,夏朝曆經了約百年的混戰,才恢複過來。曆史上稱作“少康中興”。在這短暫的繁榮背後,東夷族和夏朝之間的鬥爭還有繼續。在少康的兒子帝杼在位時,東夷的許多出名的射手成了夏朝最大的威脅,他們的弓箭很厲害,幾乎箭無虛發,百發百中,帝杼便發明了一種可以避箭的護身衣,叫做“甲”,東夷族的優勢再也顯示不出威力,難以與夏相抗衡,夏的勢力又向東發展了。
到了夏代晚期,與九夷等東夷各族的關係才有所改善。帝發元年,出現了“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的局麵,好一番天下太平的喜人景象。然而曆史起伏的煙塵又是誰人可以預料?夏朝風調雨順的好景不長,出了一個亡國之暴君,那就是赫赫有名的夏桀。
夏桀是夏朝第十七代帝王,在位五十餘年。據傳說,桀體格健壯,力大無比,英勇無敵,能夠把堅硬的獸角一手折斷,赤手空拳將猛獸置於死地,甚至還獨自一人深入潭中斬殺水怪,種種神奇的事跡道出了夏桀的魁梧雄風,倘若他願意,定然可以給百姓帶來安定生活,為百姓所矚目,然而他骨子裏卻極端腐朽暴虐。在他統治時期,隻圖自己享樂,不理朝政、昏庸無能、造成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他寵愛妃子妹喜,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他的奢侈荒淫造成了整個統治階層的腐朽糜爛,而百姓則是這一切的最終受害者,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怨沸騰。
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夏朝殘酷的統治造成了而在夏王朝外部,商湯這時候趁勢而起,商族首先從贏得民心入手,對百姓采取“寬以待民”的政治策略,很快便籠絡了民心;另外,哪個地方有災有難,商族都主動去救濟。這些策略都得到相當明顯的效果,為商滅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後,商族號召天下諸侯一起討伐夏桀。商首先滅掉了與夏關係密切的韋、顧、昆吾諸小國,削弱了夏的勢力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商在力量準備充足以後於公元前1600年領導了滅夏戰爭。此時,背負著世代仇恨的東夷部落後裔們紛紛響應,跟隨商族一起對夏開戰。可以說,商的崛起,東夷部落立了很大的汗馬功勞。
最終,夏商在“鳴條”展開決戰,殘暴的夏已經喪失了民心、軍心,眼看戰火四起,夏軍將士原來就不願為桀賣命,乘機紛紛逃散。夏桀製止不住,隻得倉皇逃入城內。商軍在後緊追,桀匆忙攜帶妹喜和珍寶,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後又被湯追上俘獲,放逐在此。
至此,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在民心喪失中分崩離析。鳴條之戰之後,夏朝殘部流落到了東夷地區,有一部分夏人東漸融合於東夷和百越。
其實,商族人也是東夷中分化出來,後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行列的。他們從燕山地區南下,興起於河濟之間,最終取代夏朝,成為最後一個東夷部落建立的王朝——商王朝。雖然與夏人一樣是東西的兩大係部落融合的複合型共同體,但商人與東夷的同源聯係,其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絡,對以後商朝與東夷之間關係影響極為深刻,極大程度上左右了商朝發展的方向。
建立政權後的商湯並沒有起義時候鼓吹的那樣愛好和平,在善待東夷百姓方麵也讓東夷人失望。其後果必然是商朝將重蹈夏朝的覆轍,為百姓所不容,東夷與商朝最終兵戎相見。通過有記錄的曆史,我們得見商對東夷的征伐時間延續較長,規模也較大,遠涉淮河流域,總總都表明了這是一場長期而艱苦的戰爭,後人依然可以從這些簡單記載曆史的文字背後看到當時的烽火熊熊……我們試圖清點一下這些曆史的脈絡,商末,江淮之間的夷人又逐漸強盛。武乙時,則有威脅商朝後方之勢。帝乙時,商與東夷部落進行了多次戰爭,但商最終未能解除後患。到了商朝最後一個皇帝紂王時期,則設關立卡,重兵布防,以禦東夷。但紂王行為暴虐,生活荒淫無度,致使龐大的商王朝,政治腐敗,矛盾激化,危機四伏,商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商朝的這一變故正是對曆史經驗的順應,誰失去了民心也必然將失去江山!而此時的東夷部落則發展迅速,經常與商為敵。經多年作戰,雖然商軍打敗過許多東夷部族,也俘獲大量東夷人,但由於東夷部族的頑強抵抗,使商軍長期陷於東夷作戰,造成商朝內部空虛,消耗了商朝大量人力、物力,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故而後期商被一舉殲滅是有其曆史淵源,鐵一般的實證。
東夷與齊魯兩國的戰爭
公元前11世紀初,不得人心的商王朝統治已經走向了窮途末路,在搖搖欲墜中隻要一次猛烈的風暴輕易就可將其摧毀。周武王聯合800諸侯及西土各族,經牧野一仗,消滅了商紂。西周用武力占領並洗劫了中原的人口和財富,封紂子武庚為諸侯,又以周武王之弟管、蔡、霍三叔為“三監”,各據商中心地區的一部以監視武庚。
按說周武王根本不必擔心武庚能掀起多大風浪,作為一個戰敗國的後裔,武庚沒有與西周集團相對抗的能力。周武王行事的背後根源來於,他真正擔心的是同樣虎視眈眈的東夷。這個強大的部落隨時都可能聯合武庚,起來反抗西周。所以周武王回到鎬京,“自夜不寐”,非常憂慮,因為商遺裔和東夷的勢力仍很強大。周武王的擔心並非多餘,很快變成了事實,東夷果然與商遺裔聯合起來反對西周。
武王去世後,其弟周公輔其子周成王,引得“三監”心懷不滿。國家內部的矛盾常常會擴大而演變為國家的滅頂之災。武庚乘機與東夷之大國奄、薄姑等聯合起兵反周。麵對這種局勢,周公果斷出兵,大舉東征,打敗了奄和薄姑兩國,就地建立了兩個周王室在東方最主要的封國——齊國和魯國,並任命“興周800年”的薑尚和“吐哺天下歸心”的周公旦分別為齊、魯的國君。薑尚是炎帝的後代,東海人,是東夷沒落貴族,曾輔佐過周王,也是西周的外姓諸侯;周公旦是西岐貴族血統,與周圍的東夷小國的關係貌合神離,有時甚至是敵對關係。因為這兩國的建立都不太順利,薑尚在營丘立國之初,“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夷也”。經過劇烈的戰鬥,齊才得以立國,而且直到春秋,有時萊夷也與齊發生戰爭。魯國遭到東夷部落的進攻更是常事,當時,周公之子伯禽代替父親來到魯國,受到東夷的威脅。於是,伯禽命令他的士眾準備好武器、糧草,振作士氣,勇往直前,經過多次的戰爭,魯才得以立國。成王親政以後,征伐東夷的戰事影響很大,使得東夷不再具備抗周的實力,周的統治才得以鞏固,這一時期東夷與周保持了相對的安定,出現了“40餘年不用兵刑”的局麵。回顧這一曆史,我們可看出這些曆史的破碎性,不同部落之間混戰,鐵血疆場,最終都是為了一段時間的平靜。
到周穆王(約為前976—前922)時,東夷勢力的中心轉移到了淮河流域。於是,曆史上也以淮夷概稱東夷,東夷中徐戎部落最為強大。徐甚至自稱王,因徐偃王“行仁義”,深得東夷之眾。此時的東夷各方麵都遠遠超越於中原之上,文明水準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與中原諸侯的文明程度幾乎不相上下。後來周穆王與楚國夾擊徐,徐偃王被殺。但直到春秋時,徐仍不失為東夷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