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別有洞天的雲南大理(1 / 3)

大理是天下旅人夢想開始的地方,是一部安穩,靜謐的傳奇。多少人懷揣憧憬來到這個曾經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國家,多少人讀著她的曆史而扼腕於她的消失。在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我們探索大理的茶馬古道,探索浪漫的段氏家族的一顰一笑。我們不禁思索,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段氏王朝呢?小說中的一燈大師與段譽又是否確有其人呢?小說中的故事與現實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吻合呢?這些還要從段姓起源談起。

稱雄雲南的段氏家族

大理國是中國10-13世紀一個著名的地方民族割據政權。它自公元938年段思平建國而至公元1254年蒙古平定大理,共存在了316年之久。大理的居民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與中國古代其他幾個割據政權相比,大理國的存在時間僅次於兩宋而長於遼、金和西夏。所以在曆史上頗有名氣。

關於大理國的皇族段氏的來源,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據說,大理國的皇族段氏,其祖先原本是涼州武人,是十六國時期北涼第一任國君段業的後裔。也有說大理國的段氏原是“姬”氏之後,《新唐書》說:“段氏,姬姓。鄭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孫以父王字為姓,世居武威。”就是說段姓是“周朝王室”的姓,是周文王的後代。到春秋時期,有鄭武公的小兒子叫共叔段,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名字為姓。

不管哪種說法,段氏家族居住武威是大家公認的事實。《唐書·世係表》中說:“段姓出武威”。著名曆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也說:“段氏自稱先世是武威郡(涼州)人”。那麼,段氏家族是怎樣繁衍生息並遷徙到武威的呢?

根據唐朝人林寶編寫的《元和姓纂》中記載,在西漢文帝時有個叫段仰的人,他的後人段貞在武威任太守,於是段氏子孫便開始在武威繁衍。此後,段氏後人就在武威大展身手了,像段穎、段煨、段承根、段榮、段韶、段達、段秀實等都是曾在曆史上創建過豐功偉業的武威籍名人。清朝著名學者張澍在《姓氏尋源》裏說:“段氏有出遼西者,本鮮卑擅石槐之後,晉將段匹鄲裏也。支南蠻段氏,魏末段延沒蠻代為酋帥,裔孫賃人朝拜為雲南刺史,本出武威。”他在文中指出,武威的段氏子孫在魏末受到朝廷調遣被派往雲南做官。從這時起,雲南開始有了段氏家族。

雲南是在漢朝經過對西南夷的征服而納入中國曆史疆域的範圍的。三國時期諸葛南征,又進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但正所謂天高皇帝遠,在隨後的數百年間,中原地區對西南邊陲的控製慢慢變弱並逐漸喪失。隨著六詔歸於南詔,雲南在隨後的數個世紀中,開始作為一個相對於中原而獨立的單元發展。

段氏在雲南存在了數百年,真正發展壯大起來是在南詔統治時期。南詔國強盛時期,曾經令大唐也束手無策。唐玄宗時,宰相楊國忠曾調集十萬大軍進攻南詔,卻一敗塗地,“死者十八”。然而自古無不滅之國,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南詔晚期,由於頻繁發動戰爭,賦役繁重,各種矛盾激化。897年,南詔王隆舜隻知道飲酒作樂,不理國事,終於為自己招來禍患。

902年,南詔重臣鄭買嗣利用民怨沸騰之機,殺掉了南詔王舜化貞,改國號“大長和”,南詔蒙氏至此滅亡。鄭買嗣本是唐朝西瀘縣令,他既然已掌國柄,便也終於改號自立。隻是鄭氏當政的這幾十年,始終未能解決國內動蕩,再加上南詔後期,有鄭氏、楊氏、趙氏、段氏等國內強族林立。鄭仁旻又趁五代十國之亂世,舉兵犯蜀,迭遭失敗。此後,節度使楊幹貞終於按捺不住,起兵入朝,殺死鄭隆亶,擁立清平官趙善政為帝,改國號為大天興。

而趙善政為政也相當困難,他勉為其難得當了十個月的國王,就被楊幹貞廢棄。楊幹貞自己坐上了寶座,改國號義寧。此人弄權有術,卻治國無方,後來受到各種民間力量的強烈反抗。這個時候段氏家族的前景已是曙光突現了。

自南詔滅亡到大理建立,在此後的三十餘年裏,鄭、趙、楊三姓如走馬燈一樣交替著接管政權。直到公元937年,節度使段思平反,改號大理,大理才正式建國,定國都在羊苴城。傳說“大理”這個國名的來曆是因為段思平在進兵時,找不到渡口過河,而這時一個“披纓浣紗婦”指明了道路,並且叫段思平把新國家命名為“大理”。這段傳說記載在也《南詔野史》裏。

建國伊始,段思平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政策,他籠絡國人,寬待楊氏,安撫滇東三十七部,六姓之中除鄭氏已滅,其餘的四姓全都臣服於段氏。他還安撫滇東三十七部,廢楊氏苛政,寬賦稅。為了封賞幫助自己登位的功臣,段思平分封諸侯,各諸侯都世襲領有封地,比如高方就被封為嶽侯。就這樣,段氏逐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國脈綿延了三百年之久。

大理的段氏王朝在這三百年中波瀾不驚地存在和更迭。當然,大理國內並不存在小說裏的一燈大師、段譽等擁有絕世武功的高人。但是,小說中的人物也並不是完全虛構的。在大理國中,第十六位國君名叫段和譽,小說中稱為段譽,第十八代國君名叫段興智,小說中稱為段智興。

1094年國中權臣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1096年段正淳改國號為後理。直到滅亡。

大理國滅亡,標誌著雲南作為中國史一個相對獨立單元的時期結束了。從晉後以降,已經有差不多9個多世紀,元朝重新將雲南納入中國的版圖,而且從此以後再無分疆。

大理段氏則繼續世代擔任元朝的大理總管,又經過了一百三十年的歲月。直到元朝滅亡後,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統一。

後來,大理的段氏家族又發展分裂成幾個支係,有的留在原籍,有的遷移到了陝西的雁門關,還有的遷移到了更遠的地方。然而,他們中最多的人還是留居在雲南各地,以不離故土的方式緬懷著祖先輩的輝煌與光榮。

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別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滅亡之後,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帶,多為段姓。這就是雲南段氏的來曆。

大理王國的強盛與衰敗

大理國與南詔國在地緣和文化上有一定的相承關係。正是基於這種地緣和文化上的相承,迄今為止的幾乎所有研究都把大理國視為南詔國的簡單繼續。其實這樣認為是有一定的曆史淵源的。

南詔國後期的政權更迭頻繁,使經濟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政局動蕩,各種苛稅混雜,使得當地民不聊生。段思平也正是看到了這個時機,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口號,拉攏了烏蠻三十七部貴族,又得到了洱海地區的白族封建主的支持,從而取得政權。

由於國內秩序非常混亂,大理建國後,段思平開始著手解決這些改朝換代的遺留問題。據史書記載,段思平改國號為“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麵的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理”與“治”同義,“大理”即是“大治”的意見。在這之後他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更易製度,損除苛令”,使政權逐步得到鞏固、人民得到休養,大理國的經濟也慢慢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其次,他分封諸侯,諸侯是當地的最高統治者。在全國設首府、二都督、六節度,共八個地方政權,有“雲南八國”之稱。

再次,他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再加上良好的自然環境,使大理的農業與中原地區水平基本相當。元初郭鬆年到大理,見到了“灌溉之利達於雲南之野、禾麻蔽野、溉田千頃”的景象。大理的畜牧業也很發達並產良馬,每年都有數千匹精壯的馬匹被運到內地販賣。

此外,由於交通四通八達,大理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十分頻繁。大理商人往往把馬、羊、雞等畜禽,刀、氈、甲胄、鞍轡、漆器等手工業品,以及麝香、牛黃等藥物輸往內地。而內地的漢文書籍、繒帛、瓷器、沉香木、甘草等藥材和手工業品也源源不斷地輸往大理國。大理與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也都有貿易往來。大理國工匠用象皮製作的甲胄、披氈、彩漆器皿、馬鞭鞍轡等是大理國聞名天下的特產。那時候,世人傳說大理冶煉的雲南刀竟然鋒利到“吹毛透風”的程度。大理的強盛被世人看在眼裏,宋徽宗時冊封大理國王段和譽為“雲南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大理王”等稱號。

要想知道大理當時的強盛程度,就要從他的疆域說起。《元史·地理誌》的間接記錄向人們展示了大理國的廣闊疆域。書中記載,大理國“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省的鎮寧縣),西至緬地之江頭城(今緬甸實階區東北的傑沙克欽邦),凡三千九百裏而遠;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川省境內黑河兩岸的傣族地區),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今四川省西昌地區),凡四千裏而近。”此疆域範圍大致與南詔國全盛時的境界相當,比現在雲南省的轄境要大得多。因此,我們談到曆史上的大理,就遠遠不是現在洱海周圍的大理地區。

這是在大理強盛時期的版圖,在大理國的發展前期,它的統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並保持了繼續發展的勢頭。《桂海虞衡誌》中的八個字可以充分的說明大理取得的成就,“地廣人庶,器械精良”。

隻可惜,這種繁盛局麵並沒有持續多久,大理國就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之中。段思平在自己的統治初期實行了分封諸侯的政策,各諸侯都有世襲領地,其下也各有家臣效忠。在最初這項政策確實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可是這樣卻為段家後世埋下了禍根。由於諸侯權力過大,導致他們在一方稱雄,王權被逐漸削弱。其中,滇池地區的高氏家族,洱海地區的楊氏家族,就發展成了東、西部的兩大霸主。他們與“大理王”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以至發展到同段氏王族分庭抗禮、爭奪權力的地步。

段思平死後,其子段思英繼立,但是很快就被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廢掉。段思良之後,大理皇位便在段思良的子孫中傳了七代,將近百年。這期間楊高兩氏互相爭奪權力的鬥爭比較激烈。至段素興時,年幼無能,聽任群小,國人不滿。而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卻頗有人望,那時候高氏為大理國相國,手中權力之大可以想象。他便與諸大臣商議廢素興而立思廉。段思廉便成為了大理的第十二位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