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自己的提議不被別人接受,諸葛亮便想聽聽顧雍跟審配的意見。一人計短,三人計長,既然對方不認可自己的辦法,那就聽聽他們有什麼高見。
還別說,顧雍、審配都不是省油的燈,在否定了諸葛亮的提議後,紛紛拿出了自己的意見。審配提議暗中煽動大漢境內對朝廷感到不滿的人,好使朝廷自顧不暇。而顧雍則更是提議派人暗中刺殺幾名朝中的重臣,好使朝廷人心惶惶。
可諸葛亮聽來聽去,發現顧雍、審配二人都沒說到重點,不管是煽動對朝廷不滿的勢力還是刺殺朝中重臣,最關鍵的大漢核心人物,當今天子劉協,顧雍、審配都是提都沒提。
要說可以令大漢陷入混亂的最佳辦法,就是讓當今天子劉協出個意外。那樣一來,朝廷群龍無首,自然也就無暇他顧,去找劉備、孫權、袁熙的麻煩。
一開始諸葛亮沒想明白,但仔細一想,便明白了原因。劉協不似以往那些高高在上的天子,他這個天子更接地氣。雖然少了幾分帝王的尊嚴,讓人觀之不似人君,可同樣也讓他擁有了更多的甘心為其去死的“死士”。
既然明知刺殺劉協的成功率低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那自然也就沒有提起的必要。不甘心的諸葛亮繼續冥思苦想,顧雍、審配的提議留下備用,諸葛亮還是希望可以想出一個可以令劉協不得不小心應付的主意。
而諸葛亮不會想到,此時真正需要劉協小心應付的對象,已經不是此時還割據一方的諸侯,而是那些遍布大漢各地的世家大族。朝廷的科舉,對大漢一朝自是有利,可對向來試圖壟斷權利上層分配權的世家大族來說,那就是催命符了。
荀彧的荀家,鍾繇的鍾家這類既得利益者對朝廷的科舉之所以不抵觸,並非他們深明大義,而是此時的他們已經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也明白劉協要推行科舉的決心。這才促使他們站在了劉協這邊,以免成為劉協先下手對付的目標。
朝堂上的官職就那麼多,一個蘿卜一個坑,有人占了別人就沒位置。朝中有人好辦事,本著這個樸素的動機,世家大族自然希望可以代代為官,世世顯貴。九品中正製為何如此受世家推崇?關鍵就是這個製度符合世家的利益需求。不論能力,隻看出身,隻要你出身顯宦之家,就算是個白癡也可以高人一等。可你要是出身下九流,那就完了,就算天縱奇才,那也是一輩子做人犬馬的命。
劉協當然不會采納九品中正製這個弊不大於利的製度,他來自後世,對九品中正製會帶來的惡劣影響比任何人都清楚。科舉製雖也有利有弊,但卻是利大於弊,而且最關鍵的是,通過科舉製,可以打破世家對人才的壟斷,為朝堂不斷提供新鮮血液,更可以避免朝堂被世家控製,讓皇帝變成他人手中的傀儡。
諸葛亮等人並不清楚大漢如今推行的科舉對後世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隻是覺得有了這個科舉以後,朝廷能夠更方便的得到更多的人才,而他們各家的處境也變得愈發艱難。
諸葛亮發起的這次聚會曆時不長,也沒談出多少有用的東西。誰都不想做鶴蚌相爭裏的鶴蚌,而是都想做那個得利的漁翁,可誰都不是傻子,又有誰肯替他人做嫁衣。為了讓盟友過幾天太平日子就自己去拉朝廷的仇恨。誰都不傻,自然也就沒人會幹傻事。
不過除了這件事三方沒有達成共識外,其他方麵三方倒是達成了意見一致,決定在接下來與朝廷的談判中,三家步調一致,共進共退。
送走了顧雍跟審配,諸葛亮獨自回到房中消化今日從顧雍、審配口中共享到的情報,收獲最大的就是確定了此次朝廷派出來談判的代表。對於郭嘉,諸葛亮仰慕已久,隻是可惜一直無緣一見,今日雖然立場不同,但好歹可以見上一麵。對於與郭嘉的會麵,諸葛亮還挺期待。
……
話分兩頭
顧雍回到自己暫居的東院,才剛坐下準備喝點茶,看看書,就見隨從匆匆走了進來,附在顧雍耳邊輕聲稟報道:“老爺,大都督來了。”
“啊?”顧雍先是一愣,隨即反應過來,隨從口中的大都督,江東隻有一位,就是之前已經對外宣布是江東叛臣的周瑜。隻不過周瑜水軍大都督的身份在江東深入人心,隨從一時忘記了改口。
“他來此作甚?去告訴他,不見。”顧雍考慮了片刻,吩咐隨從道。
過了一會,隨從去而複返,交給顧雍一件東西,輕聲說道:“老爺,大都督走了,走之前讓小的將此物交給老爺。顧雍聞言拿起隨從雙手奉上的玉佩,仔細一端詳,臉色不由微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