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如意算盤(1 / 3)

漫天要價,落地還錢。討價還價這種事放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這回三路諸侯與朝廷的談判,作為使者的諸葛亮、顧雍、審配便向朝廷提出了非分的要求。不過作為朝廷代表的郭嘉並不為所動,你開你的價,我不答應就是,沒必要為此生氣。

不過劉協就沒有郭嘉的好涵養了,在看到三家諸侯開出的條件以後,劉協被氣樂了。若不是自己堅持百姓為重,孫權、劉備、袁熙這三家還不知道這時候被自己給吊打成什麼樣呢,現在倒好,竟敢跑來自己這裏嘚瑟,看他們開出的條件,仿佛他們已經是勝利者了。

“奉孝,你怎麼看?”劉協隨手丟掉手裏的報告,問郭嘉道。

“聖上何必動怒,這不過是諸葛亮等人的一種策略,朝廷不答應便是。”郭嘉不慌不忙的答道。

“我當然知道這點,我是問你對此條件有何看法?”

“這種條件恐怕就是諸葛亮他們自己都不認為會被朝廷接受,聖上何必對此耿耿於懷。依臣之見,不必理會。”

“……好吧,你既然不肯說,那我也不勉強你。”

“多謝聖上,還請聖上告知朝廷的底線,這樣臣才好去與諸葛亮等人談判。”

“……隻要不吃虧,怎麼談是你的事。”劉協想了想,給了郭嘉一個模糊的答案。郭嘉對此倒是挺滿意。

……

話分兩頭,回到驛館的諸葛亮等人此時也正聚在一起討論今日與郭嘉的第一次見麵。今日是雙方正式談判的頭一天,肯定是談不出什麼結果。而諸葛亮等人之所以會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隻不過是為了試探一下朝廷的底細,朝廷不答應是必然,答應了才會叫人心生疑慮,懷疑朝廷同意此次談判的真正意圖。

說是討論,實際上也討論不出什麼結果。諸葛亮、顧雍、審配分別代表三方勢力,若不是朝廷此時勢大,三家早就開打,哪還會坐在一塊商量對付朝廷的辦法。而且即便是此時的對手一致,各自的目標也有所不同。

審配的目的是維持現狀,以壺關為界,壺關以東歸屬袁熙,而顧雍的目的則是確保江東的完整,若是能夠拿下廣陵、廬江二地,這便算是意外之喜。孫權很有自知之明,不似河北那樣光想好事,孫權知道,這回不出血恐怕難以讓朝廷罷兵。不過眼下審配所代表的河北明顯在吸引朝廷的仇恨,作為使者的顧雍自然沒有必要過早將江東的底線告知他人。無有對比就體現不出江東的誠意,有河北這個強硬分子作為比較,朝廷也能更容易接受江東的條件。

而諸葛亮此時所想已經不僅僅是與朝廷暫止兵戈這個問題了,他此行來長安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讓朝廷承認劉備在荊南的合法地位,隻要朝廷承認,劉備對南方的蠶食就師出有名。為了讓朝廷承認,在諸葛亮離開荊南前,劉備甚至表示願意為朝廷永鎮南方。不過諸葛亮對此並不抱太大的希望。

誰都不是傻子!即便劉協一時犯了糊塗,他身邊的那些人精也不可能放任劉備在南方休養生息的做大。所以諸葛亮此行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讓朝廷承認劉備對荊南的合法占有即可,至於以後的事情,那就隻能等到以後再說了。

三家諸侯,各懷不同目的,能商量出個結果才怪。不過由於朝廷這個當前最大的敵人存在,三家都沒有撕破臉,就仿佛三隻渾身尖刺的刺蝟,為了取暖小心靠近,又擔心會被“同伴”刺傷。

諸葛亮等人在驛館的一舉一動,自然躲不過朝廷耳目的監視。這裏是長安,是天眼的大本營,對於外來人口,尤其是像諸葛亮等人這樣帶著明顯標識的監視,自然要做到滴水不漏,哪怕是上個茅房,都會有幾雙眼睛在暗中盯著。

第一日的談判就這樣沒有任何成果的過去,而在第二次談判的時候,談判雙方開始了真正的交鋒。頭一回是諸葛亮等人出招,這一回自然就輪到郭嘉了。

相比起諸葛亮等人提出的不切實際的條件,郭嘉拿出的條件顯得更符合實際。可諸葛亮等人的目的並不是想要與朝廷化幹戈為玉帛,因為他們知道,朝廷是不可能容忍大漢江山被人割據一方的,此時的妥協隻是為了拖延時間。既然如此,那為何又要舍棄自身的利益,除非是為了達到目的,否則任何利益都不能被允許輕易舍棄。

諸葛亮等人頭回提出的條件是要求朝廷承認他們三家對大漢的割據,承認大漢的宗主國地位,但大漢無有對其治下幹涉的權利,三大諸侯屬於聽調不聽宣的特殊存在。這種條件大漢怎麼可能答應!

而郭嘉拿出的條件則是拋開了明確雙方關係這一環節,直接對雙方通商以及人員往來等等方麵做了更加詳細的說明。隻是朝廷勢大,三家諸侯無人可以獨立抗衡。尤其是如今朝廷治下的百姓生活明顯要優於三家諸侯治下,一旦放開人員往來的限製,很有可能三家諸侯就要麵臨治下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