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特點是好奇心強,而且興趣廣泛。麵對孩子一日比一日沉迷電視、網絡和電子遊
戲的時候,作為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的興趣愛好呢?
一般來說,孩子的興趣往往表現在對某種事物的好奇心上。好奇心是兒童興趣的先導,有了好奇心,就會萌生進一步理解事物的欲望,興趣也就在這種欲望中悄然而起。許多兒童智慧的火花就蘊藏在這份好奇和興趣之中。
在美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它告訴父母們如何去處理孩子的興趣。
在孩提時代,“飛機之父”萊特兄弟就對宇宙空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當看到在空中高懸的圓月,他們就想用手去摸一摸,於是,他們常常爬到樹枝上,踮起腳尖兒去摸月亮,結果,好幾次從樹上重重地摔了下來。
當他們的爸爸知道這件事情後,他不但沒有斥責他們,而且鼓勵他們說:“孩子,騎一隻大鳥,去摸摸月亮吧!”
父親的話給了兩兄弟莫大的鼓舞,他們對太空的探索欲望和興趣更加濃厚了。從此後,一種“騰空摘月”的理想便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萌發了。他們渴望早一天製造出這樣一種淩空搏擊的神鳥,騎著它去摘大而圓的月亮。
正是兒時萌生的天方夜譚般的神話奇想和濃厚的興趣,引導著他們走向了一條航空科學的道路。1930年,在兩兄弟的刻苦鑽研下,聞名於世的首架飛機研製成功了,他們真的駕著自己製造的飛機翱翔於萬裏碧空。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對於孩子來說,興趣是一種動力,它對孩子所從事的事情起著支持、推動和促進的作用,如果兒童對某一事物有了興趣,他們就會展開豐富的聯想,持之以恒地去接觸它,探求它,他們不僅會熱情地投入到這項活動中去,還會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創造潛力,出色地完成它。因此,作為父母必須正確地引導孩子的興趣。
美國7歲的女孩傑西卡駕機身亡的慘事引起全球廣泛爭議。但是,在無比悲傷之餘,傑西卡的媽媽仍然說:“孩子想飛,就讓她飛吧!”
這可以說是美國人對自己教育理念的堅持。
美國的教育精神就是這樣。他們注重鼓勵、支持孩子的各種各樣的興趣,讓興趣陪伴孩子度過漫長的學習、訓練過程,而不太看重最終的結果。
美國人一般不會在孩子想做什麼時,急於說:“不可以。”
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是電視機,父母也不會發怒。相反,他們往往到二手市場還買些舊貨,來滿足孩子的要求。
一次,當米切爾-瑪麗恩看到人家開飛車,於是她也想自己去試試。一個10歲的小女孩要去開飛車,父母明明是不讚成的,但是,他們請來了專業賽車手,來給小瑪麗恩做教練。
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慢慢明白飛車不光是開得快,還是體能、耐力的艱苦訓練。事實上,父母這樣做,他們既滿足了孩子的願望,又讓孩子在實踐中懂得哪些該做,哪些不可做。
麵對孩子各種各樣的興趣和愛好,美國人認為,簡單說“不”隻能破壞親子關係,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到那時悔之晚矣!
因此,他們的做法常常是:
(1) 尊重和鼓勵孩子的願望,然後,才考慮怎樣去尊重和鼓勵。
在這裏,美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因為每個孩子身心發展程度不同,父母要掌握孩子的能力如何有些困難,但是一定要盡力去了解。有時孩子隻是一種興致,想得很美,其實能力達不到,這更需要父母的幫助。但是,這種場合仍然要維持孩子的興致,容許他們試試並犯錯誤。
當然,一些人也認為,像小傑西卡那樣可能以生命為代價的事情不應完全讓他們自己決定。
(2) 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想做某件事,父母用自身的經驗去告訴他們會有什麼後果。
如果他們不聽,還是去試,而且結果正如大人所預料的一樣。但是,父母也不會譏諷他們:“早跟你說了,活該!”
因為父母們明白,如果這樣做了,以後孩子有事就不跟他們談了,更為嚴重的是,孩子會因此抑製自己的興趣感。
因此,培養孩子的興趣是激勵孩子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如果孩子對所從事的東西產生了興趣,他們就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美國社會家庭學家康斯坦丁-尼諾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個關鍵。就是要讓家長在與孩子的平等關係中認識、研究、對待和決定。其中,家長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比家長讓孩子去產生興趣重要得多。”
那麼,如何才能發現孩子的興趣呢?
⑴關注孩子的提問。所有父母都會遇到孩子不斷提問的階段,事實上孩子提問是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表現,是受好奇心的驅使,也是興趣愛好的標誌,同時還是智力活躍的行為特征。我們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提問,並耐心啟發、解答,以保護孩子的這種求知和探索的精神,從孩子經常提的問題中,細心的父母會逐漸發現孩子的興趣方向,比如孩子經常提出與自然知識有關的問題,那麼則說明孩子有探求自然科學的興趣傾向;而如果孩子經常對故事中的情節發展追問不已,則說明孩子的邏輯思維非常好,語言方麵有很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