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清代“官當”的作用和弊端(2)(1 / 2)

乾隆時期繼續執行這種賜本求利,以利銀給內務府官役兵差人等作開支的辦法。當時已經形成了“生息銀兩”製度。所謂“生息銀兩”即由內務府經奏準,在“內帑”資金中撥出總數以百萬兩計的巨款,分別交給府內外各單位“滋生”。“滋生”而來的利銀一部分歸入皇帝的私囊,定期向皇帝報賬並解交內庫;另一部分則用以支付用款單位官役人等的某些需要,作為皇帝對這部分人的在官俸之外的額外補貼。在發放、調撥和使用生息銀兩本利時,往往與皇當的業務活動有著密切的聯係,皇當有時亦奉欽派承擔了一部分的工作。

皇帝通過內務府,以北京地區為主設置了若幹皇當,對它們的運用和控製抓得很緊,這顯然不是基於一時的投資興趣,也不是僅著眼於有限的利潤收入。內務府經營皇當,對於朝廷的統治和皇帝本人都有有利和方便之處。皇當對於了解社會上的金融訊息並調節其流通,以具有強大後台的官方金融機構的身份幹預社會經濟生活,在當時當然會起到不容低估的作用,並從這一個角度維護和加強清王朝的統治。另一方麵,皇帝利用分賜當鋪以照顧皇族中某些成員,將當鋪利潤加惠於身邊的侍從警衛人員,以當鋪收益頂充某些應由公帑開銷的支出,既實惠又靈活,而且並不違背規定,當然是很合算的。故此,當時較大量地設置皇當,皇當在清中葉曾存在並興旺過百年左右,乃是有其多方麵的需要和條件的,絕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區區一當,實亦關係全局。

(二)“官當”帶來的弊端

“官當”以“生息銀兩”作為主要的資金來源,而生息銀兩製度本身卻存在很大的弊端。

1.滋生腐敗

清朝大力推行“生息銀兩”製度,加強對“生息銀兩”的管理,甚至不惜使用封建法律的強製力,以圖防堵因此而產生的各種弊病。但是一法立而一弊生,各種貪賄行為一直與“生息銀兩”製度相始終。

在當時貪婪成風的封建官僚政治體製下,不論內務府抑或戶部,以及各旗省官庫,但逢發放較大筆銀款,總被經手官員視為發橫財的機會,看做是油水充足的肥差。早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即曾密奏說,朝廷撥借出去的生息銀款,領借人實在領到的最多隻有八成。翌年,長期深受康熙寵信的文人、時任經筵講官的王鴻緒向康熙密告,當時主管鑄造和發行銅幣的部門錢法堂對經諭旨允借給戶部寶泉局工役人等的“生息銀兩”,也敢肆意克扣,在借出10萬兩的一筆中,“錢法堂滿漢堂司扣銀二萬,內賴都扣一萬二千兩入己餘,八千兩滿漢錢局官員書吏分肥”。可見,當時的大小官吏們在經手“生息銀兩”的各個環節中,在一放一貸一收之間,無不要猛刮一陣,總是要雁過拔毛,中飽其中相當一部分。他們對於從白花花的銀子所散發出來的特殊氣味,都具有本能性的敏感和特殊愛好,這些堂皇高坐,口頭上講究致君澤民的官老爺們,其實都是一些見利必爭、當“財”不讓的家夥。可見,所謂“生息銀兩”製度,本來就是建立在一個很不健全的製度之上的,它不過為各級官吏又提供一種可以大肆貪汙的機會而已。以“生息銀兩”作為資金來源的官當鋪,其所得本錢必然也是七折八扣的。官府經營的當鋪,隻能是在當時官場中日趨嚴重的汙濁習氣中存在和發展,這是很清楚的。

清代的“生息銀兩”製度以職司宮廷管家的內務府掌管的為主體,其發放款項的數目亦為最大宗,除此之外,八旗各省各級文武衙門亦多有自己的“生息銀兩”以供營運。嘉慶以後,由於時局動蕩,財政窘困,內務府逐漸收縮以至完全取消發放“生息銀兩”,由內務府經管的屬於皇室所有的當鋪亦基本關歇停業,以湊集資金應付軍政急需,但各旗省及其下屬各級官府本身掌管的“生息銀兩”及所開當鋪,則大體上保留下來,有些一直維持到清末。因為文武各級官府都樂於自己掌有一筆周轉資金,也樂於運用這筆資金以不斷滋生利息,既可滿足本衙門人員的一些實際需要,也可以滿足官府或其主管官員某些特殊的開支。康熙中葉以後,清朝的吏治日漸廢弛,貪黷成風,賄賂公行,地方各省派人到中央的戶、禮、兵、刑、工各部辦事,都必須交納一筆費用,才易於了清手續,領回公文。這筆費用被稱為“印結費”,意即非納費不予用印結案,也有被籠統稱為“部費”的。於是“若無部費,雖當用之項檔冊分明,亦以本內數字互異,或因銀數幾兩不符,來往駁詰不準報銷。一有部費,即耗費錢糧百萬,亦準奏銷”。其實豈止中央各部門如此,地方各府、州、縣官到省級督、撫、司、道衙門辦事,也必須送上“省費”禮,到鹽差漕運等衙門辦事,也必須送上名為“院費”的規禮,還有必須按時饋送各級長官的壽禮、節禮以及各種門包席金等等費用。各級地方官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也為了應付上官以保住自己的烏紗帽,進一步謀取升遷,往往盡力攫取一切可能到手的錢財。他們在正項錢糧庫賬以及養廉俸銀以外,也巧立各種名目以勒收本地區的規費,盡可能掌握一部分可供運用周轉的款項,多方麵擴大自己的財政來源,於是各級官府掌管的“生息銀兩”以及開設的典當鋪便很自然地成為本部門重要小金庫之一和生財部門之一。由官府管理的各種“生息銀兩”利息中相當大的份額,甚至一部分母金,往往被當權的官僚們揮霍掉,真正被用到一般兵役身上的福利費用,自然就微乎其微。登入賬籍,上報並上繳的一些“餘利銀”,實際上隻能是貪官汙吏們中飽克扣的唾餘之物。這就是“官當”利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官僚們恃借職權靠生息銀兩侵用本利的事件,一直與“生息銀兩”製度相終始,其趨勢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