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將是人類更多地依靠知識創新、知識的創新盡用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紀。世界將進入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
人類即將跨人新的千年,我國將開始向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邁進展望。新的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尤其在信息、生命、材料、能源、認知等科學技術領域,醞釀著新革命人類將進一步向太空、海洋和地球深部拓展,去探索新的資源和生存空間。人類社會已經經曆了農業、工業經濟的文明曆程,隨著本世紀下半葉以來半導體、計算機、集成電路、個人電腦和全球網絡等的發展,人類進人了信息時代21世紀將是人類更多地依靠知識創新、知識的創新應用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紀,世界將進人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
人類經曆數千年的農業經濟時代,其主要資源是土地、陽光和水,農牧和家庭手工業是主要生產方式,經濟活動具有地域性特征隨著農業經濟生產力的發展,它經曆了原始公社製、奴隸製和封建製三種社會發展形態當時,知識的積累和傳播主要依靠生產實踐和少數哲人對自然的觀察,科學技術尚處於萌芽狀態由於當時交通的阻隔,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是多源的,主要發生在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代中國
歐洲的文藝複興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的統治下解放了出來,科學開始新的繁榮中國的四大發明等也相繼經絲綢之路和阿拉伯地區傳人歐洲以蒸汽機和自動紡織機的發明為標誌的英國工業革命揭開了工業時代的序幕,道爾頓的原子論,麥克斯韋爾的電磁場理論為基本化學工業和電機的發明奠定了科學基礎電爐煉鋼、電機、電燈、電話、電報、內燃機、汽車、飛機在19世紀相繼被發明,開始了鋼鐵、化工和電氣化的時代至本世紀初,汽車工業已成為歐洲、美國的支柱產業之一。
本世紀初創立的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為原子能技術、合成化工技術和半異體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科學基礎。本世紀下半葉以來發展起來的電子技術、半導體技術和集成電路技術、計算機、個人電腦和全球化通訊及多媒體網絡,使人類社會進人了信息化的時代地球板塊學說的提出,生命科學中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核磁共振CT的問世,大型高能物理實現裝置的建立和大型天體觀察裝置的建造等等,使人類對物質世界和生命現象的認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本世紀以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力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工業經濟時代迄今隻有20多年的曆史,卻創造了農業經濟時代所不能比擬的物質文明工業經濟的主要生產要素是資本、自然資源、機器與掌握工業生產知識或技能的工程師、經營經理和產業工人,主要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化大生產,主要的支柱產業是紡織、鋼鐵、機電、汽車、化工、建築等。
物質生產工業,主要的基礎設施是交通、能源、通訊市場經濟隨著環球航路的開通和新大陸的發現與開發,拓展到全球範圍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已成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大規模社會活動教育也已成為傳播知識、培養社會產業大軍的社會化公共事業大學、科學學會、科學院、工程師學會等自文藝複興後期在歐洲相繼誕生相繼出現並在“二戰”中和戰後迅速發展成為當代社會宏大的社會建製和社會公共事業。
進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初現端倪知識經濟是工業經濟之後新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於傳統工業經濟的明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