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分為山丘,山山疊成出。好句!”黃來棟靈機一動,對道,“盼光明日月夕夕多情。”
範碧通嘖嘖稱讚,又說:“老夫最後再出一聯——雪造觀音日出歸南海。”
黃來棟走下院落,舉頭仰望著天空中的浮雲,目光一亮,喜上眉梢,對道:“雲疊羅漢風吹往西天。”
“黃才子才思敏捷,妙語驚人,欽佩!老夫願修書一封,你可麵呈主考官大人。”說畢,範碧通立即提筆寫起推薦信。最終,黃來棟不負範碧通的期望,經會試以及皇帝殿試後,高中狀元,後官至禮部尚書、左都禦史。
三姑爺妙方戲狀元
從前,一戶人家有三個閨女,大閨女嫁了個文狀元,二閨女嫁了個武狀元,三閨女則嫁了個莊稼漢。
五月端午是老丈人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三個姑爺都來拜壽。文狀元坐著轎,武狀元騎著馬,前呼後擁,鳴鑼開道,好不氣派,隻有三姑爺是挑著壽禮徒步而來。每次拜壽都難為得三姑娘抹眼擦淚。
這年,眼看又到端午節了,莊稼漢隻顧收割小麥,好像把給老丈人拜壽的事忘了似的。三姑娘提醒他說:“今天是爹六十大壽,再為難也得去啊!”
莊稼漢心裏早想好了譜,他抓來一隻屎殼郎,在墨水裏蘸了下,便放到一張白紙上讓它爬。屎殼郎在紙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腳印,活像一篇蠅頭小篆。莊稼漢把它晾幹疊好裝進袋裏,對三姑娘笑著說:“一會兒有人來請,把信交給他帶回就是,若問我為啥不去,隻說割麥子去了,這信裏寫得明白,叫他們看看就知道了。”
正堂上已擺好了酒菜,文狀元和武狀元早到了,他倆正合計著咋耍弄三姑爺呢。正在這時,老丈人皺著眉頭拿來一封信,稱自己的眼力不行了,叫狀元女婿給他念念。
兩個狀元郎老早就想在老丈人麵前賣弄賣弄,一聽說念信,都伸手搶。文狀元手腳靈便,搶過信來,卻是看了半天,也看不出個所以然,心中感到納悶。武狀元拿過來一瞅,也看不懂信上寫了什麼。兩人臉上不覺都沁出了汗珠子,心想:還果真是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呀!不行,得把三妹夫請來,問問他到底寫的啥內容。於是,文狀元叫人抬出轎,武狀元叫人備好馬,去把三姑娘和三姑爺接來。
不大一會兒,三姑爺騎著武狀元的馬,三姑娘乘著文狀元的轎,氣氣派派地進了家門。
三姑爺見親友們全部到齊,就慢條斯理地展開那封信,說:“兩位狀元公滿腹經綸,連封平平常常的信都看不懂?信是一首割麥詩,不是寫得明明白白嗎:‘割完河北割河南,還有三畝沒割完。收麥忙得連軸轉,沒空拜壽到堂前。金鼎小篆你不識,瞎了文武二狀元。’”
賓客聽罷,一陣哄堂大笑,二位狀元郎羞得麵紅耳赤,無處躲藏。從此以後,他們倆再也不敢耍笑三姑爺了。
方狀元妙對何探花
才子方逢辰在石峽書院讀書時,有次出門散步,正巧遇上附近的一位私塾先生。老先生知道方逢辰是個文才出眾的學生,有心想試一試他的才學,便指了指旁邊的一座石拱橋,出了個上聯要他對:“推倒磊橋三塊石。”
方逢辰思索了一下,也指了指南麵的群山,伸出兩個指頭做了個剪刀狀,說:“剪開出字兩座山。”
老先生一聽,連連稱讚:“對得好,對得好,真不愧是石峽書院的高材生。”
那一年,方逢辰考中了狀元,皇帝賜假三個月,讓他回家鄉省親祭祖。剛巧,同在石峽書院念過書的前科榜眼黃蛻和探花何夢桂也在家鄉休假。於是,三人相約同去龍華寺遊玩。
來到一座禪房內,見四壁掛滿了墨寶,三人一時文思泉湧。何探花提議以聯助興,他看到壁上有一幅白鶴圖,說了上聯:“白鶴過河,頭頂一輪紅日。”方狀元對道:“青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
黃榜眼看見一幅荷花,給出一副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
方狀元知道這是一副回文對,用諧音來讀,順讀倒讀都一樣,而且中間要夾帶同音字。他凝思片刻,一抬頭看見桌子上有本蘇東坡的字帖,不由靈機一動,笑著說:“書臨漢帖翰林書。”
這時,何探花想起自己少年時打桐子、拾桐子的歡娛情景,隨口吟出了一句上聯:“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方狀元聽了,一笑,說:“丫頭吃鴨頭,鴨頭鹹,丫頭嫌。”黃、何二人聽了,連連拍手稱讚:“狀元公才思敏捷,真乃百裏挑一,我等望塵莫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