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故事-摸不透的身價(2 / 3)

陳達安正琢磨著裘專家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對方別有深意地一笑,道:“現在市場上假古董泛濫,就算你手裏有好東西,也不一定能賣個好價錢。我建議你還是開張鑒定書,有了證書,不僅能體現物件的價值所在,也能打消一些買家的顧慮。”

陳達安心想也是,賣古董光靠外表不行,還得有“身份證”,這跟名牌服裝一個道理,有了牌子,才有市場競爭力。這麼想著,他咬咬牙,準備掏錢開鑒定書。

誰知裘專家卻把價格表掩上了,說:“鑒定書怎麼開是有講究的,我這兒分三檔,五千元是最普通的一檔,簡單地寫一下年份和材質;第二檔是一萬元,我會把物件的特別之處稍加潤色;第三檔價格最高,要兩萬元,不過我花的精力最多,而且可以保證,有了這樣一份鑒定書,你手裏的東西身價能翻好幾個跟頭。”

陳達安再外行也聽明白了,看來這位裘專家是拿錢辦事,而且,他的鑒定書能起到廣告效應。

裘專家為了讓陳達安放心,還特意拿出了一個拍賣行的畫冊,指著上麵一件唐三彩說,這件東西本來賣家打算二十萬就出手了,後來經過他大量的調查,把年份從唐晚期提前到了唐早期,最終賣出了一百萬的高價。

陳達安雖然有些心動,但兩萬元畢竟不是小數目,他說得回去再想想。

他回到家沒多久,服裝廠的人就打來電話,說新款春裝已經出貨了,如果想進貨就要趁早,否則跟單再做別的款式,肯定沒有新款暢銷。陳達安手頭哪有錢進貨?可一旦沒貨賣,就真的隻有等死的份了。左右一權衡,他咬咬牙,把銀行卡上僅有的兩萬多塊錢取了出來,重新找到裘專家,讓他開一份最好的鑒定書。

接過錢,裘專家一口答應,說給他三天時間研究一下這對撣瓶,三天後,他一定把鑒定書交到陳達安手上。

3.到底值不值錢

三天後,一份精美的鑒定書擱在了陳達安麵前。幾個燙金大字非常搶眼:宣統帝大婚撣瓶一對。

裘專家說,他考證了撣瓶上的龍鳳呈祥圖案,發現這是民國政府為祝賀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大婚時燒製的二十對撣瓶中的一對。按慣例,用於皇家的東西都是官窯燒製的,底下都會留款,但因為民國廢除了帝製,所以才沒有留下年款。

有了皇家的光環,再加上是二十對中目前所知僅存的一對,陳達安的這對撣瓶果然身價頓漲。裘專家做了個保守估計,說賣三十萬綽綽有餘,如果能介紹給拍賣公司,說不定可以賣出更高的價錢。不過要介紹給拍賣公司,得先交幾萬塊宣傳費。

陳達安此時已是山窮水盡,根本出不起這筆費用,因此謝絕了裘專家的好意。他把撣瓶重新掛到了網上,這次他的撣瓶有了鑒定書,價格也提高到了三十萬。

可是,又一個星期過去了,賣撣瓶的帖子點擊量挺高,但真正問價的人卻寥寥無幾。有網友好心提醒,網上看不見摸不著,三十萬的東西,買家不敢動真格的,還得上古玩市場。

陳達安想想有道理,就帶著撣瓶來到了城東的古玩市場,找到一家專賣瓷器的店鋪,走了進去。店老板看了陳達安帶來的東西,問:“你打算賣多少?”

陳達安朗聲道:“三十萬。”

店老板正喝水呢,差點被嗆到:“撣瓶這種大路貨你也敢賣三十萬?早幾年,一車車地拉著賣,才幾千塊一對。”

陳達安忙掏出了裘專家開的鑒定書。店老板取過一看,瞟見裘專家的名字,就笑了:“哎呦,兄弟啊,收藏圈的消息你不夠靈通啊,這位裘專家最近出事了你不知道?”

陳達安一愣,忙問是什麼事。店老板告訴他,裘專家在本市名氣不小,前些日子,他幫人花一百萬買了一件康熙官窯的將軍罐,後來那人拿著東西跑了十幾家拍賣行,各家都說“看不懂”——“看不懂”是否定物件為真品的委婉說法。那人心裏發虛,又請了幾位專家作鑒定,結果專家們一致認定東西是現代仿品,頂多值幾千塊。

那個賣家一氣之下,把裘專家以詐騙罪告到了公安局。警方一調查,發現裘專家的事兒越挖越多,這會兒他正在拘留所吃牢飯呢。他開的鑒定書,基本等於廢紙一張了!

聽完這些,陳達安眼前一黑。完了,別說是翻身的本錢沒了著落,就連老本都耗光了!這對撣瓶算是砸在手裏了。

4.靠譜的鑒定

為了進貨,陳達安忍痛低價轉讓了冬裝。至於那對撣瓶,他給養老院的奶奶送去了。老太太一看這對撣瓶就笑了:“哎呦,這東西我差點忘了,還是我結婚時候的嫁妝呢!放著吧,留個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