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歧亭史話—江益林(2)(2 / 3)

(一)商周至兩漢遺存

這一曆史時期的遺存均為地下遺存,其表現形式為古文化遺址和古墓葬。

在麻城發現的古文化遺址中,特別是歧亭至宋埠一帶的古文化遺址中,其文化堆積多在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上疊壓著周代文化堆積,如歧亭遺址等。比起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周代的文化遺存分布範圍更廣,堆積更豐富,發現的遺址數量更多,已從舉水幹、支流的寬穀地帶發展到各支流的上流地帶,在麻北山區的河穀地帶也有發現。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發現的古文化遺址中,較多的一種是周文化地層疊壓在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上,另一種是周代文化堆積的遺址,而包含商文化堆積的遺址卻發現的很少。由於僅限於地麵調查資料,尚無正式發表的商周遺址發掘資料,其原因尚不得而知。對周代文化的遺存也隻能依據現有調查資料,並參考相鄰地區的發掘資料,對境內的周代文化作一個概述。

漢水以東,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巴水以西,長江以北的區域內,商代特別是整個西周時期遺存的突出表現為鬲文化特別發達。下麵根據陶鬲器型形製的變化來反映西周物質文化的麵貌。西周陶鬲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的陶鬲,分為大口鬲和小口鬲。大口沿一般較寬,圓唇微外卷。小口沿與口分界不明顯,短頸內斂。均為癟襠,足分矮袋錐足和尖錐狀足。器表滿飾繩紋,沿頸處繩紋有抹痕,腹部繩紋較細密,加飾二至四周凹弦紋。陶質陶色以夾細砂褐灰陶為主,細砂紅陶次之。

中期的陶鬲,亦分為大口和小口,口均外侈,有方唇和圓唇。高領外傾無繩紋,束頸微內斜,頸部繩紋不規則有抹痕。折肩較多,圓肩與腹分界不明顯,以垂直腹為多。癟襠一般呈弧形,少數襠部深陷,內側凸棱較多。足部短肥、平底,上粗下細。紋飾多由肩以下飾中粗繩紋,肩至上腹飾數道凹弦紋,有的飾寬帶狀弦紋加斜行刻劃紋,有的交錯繩紋呈編織狀。足部紋飾模糊,以夾砂褐紅陶為主,火候較高。

晚期多為大口鬲,方唇或圓唇,唇沿較厚,口沿內側較光滑。多高領,頸內斂。圓肩鼓腹,肩頸分界明顯,腹深且闊。襠略癟弧近平形,個別襠向內深陷,內側凸棱較高,外側腹襠間呈溝槽。細高柱狀足,平底足根有刀削痕,繩紋裝飾多施足以上,刀削足呈多麵狀。肩腹之間仍施數周弦紋,繩紋多粗淺斜行,底部繩紋交錯零亂。陶質陶色為夾粗砂褐紅陶或灰陶,器表多呈黑灰色。

陶鬲形態的早、中、晚三期,分別對應西周早、中、晚三個曆史時期。在這些形製多樣的陶鬲中,有一種“楚式鬲”。這種鬲的空足由核心與外殼兩部分構成,核心部分略呈淺凹頂圓錐體,從器體的腹底由裏向外穿過底壁;外殼部分略呈空心圓錐體,套住核心部分並粘在腹壁。整個器足猶如從器體的裏麵透穿腹壁的螺釘加上從外麵套上去的螺母。這種鬲又稱為“包足鬲”或“裹足鬲”。“楚式鬲”的出現是楚人早期物質文化開始在這一地區發展的曆史見證。總體上看,西周時期的文化是一個多因素而複雜的文化類型,既受到中原地區文化的強烈影響,又具有楚文化的因素,而地方的土著文化也表現出自身的特色。大約在兩周之際,楚國的勢力已向漢東地區逐步發展,春秋中期以後,楚文化已在鄂東地區占主導地位,“楚式鬲”亦更廣泛地流行,並向楚國政治勢力到達的區域迅速擴展。

這一時期的墓葬資料,以春秋至戰國的楚墓資料為主。這些墓葬群主要分布在歧亭以北一帶、舉水西岸平原與山丘相接的低崗邊緣。截至目前為止,有以下幾批墓葬資料。

吳益山墓群自歧亭鎮以北沿低崗邊緣的吳益山村磚瓦窯至良種場磚廠的取土場一線,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陸續出土了為數不少的青銅器,包括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等,均係被破壞的墓葬所出土。市博物館隻征集到其中的少部分,禮器有青銅鼎,車馬器有車毄、馬銜,兵器有青銅戈、矛、劍等。其時代和文化性質為春秋晚期的楚國墓葬。

白骨墩楚墓1984年11月,在歧亭以北約4公裏的大勝山村白骨墩,原宋埠鎮磚廠的取土場內,清理發掘了6座楚墓。《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作了報道:

白骨墩位於麻城縣西南的宋埠區李釗鄉大勝山村,東距宋埠鎮約3公裏,東麵約200米為麻(城)—紅(安)公路,舉水在墓地東麵約1。5公裏處自北向南流過,墓地東南麵的砂質沃土平原即由舉水衝積而成。墓地西北麵是一片連綿不斷的丘陵低山。白骨墩的6座墓葬就在這平原與丘陵接壤處的一高出東南麵平地約6—7米的小土丘上。

墓葬較為集中。墓坑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及正方形豎穴土坑二種,有5座墓為東西向,1座為南北向。坑內填土未經夯築,隻填五花土的3座,下部近槨處填白膏泥或青膏泥的3座,葬具除M3不清外,餘5座皆為一棺一槨,木槨為長方盒形,由長方木壘砌,棺為懸底弧棺,置於槨室一隅,空出一側和一端放置隨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