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鄉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地方。從那裏源源不斷遷出的人眾,幾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個角落。
在西部:
民國《簡陽縣誌》卷17“氏族表”中載,麻城孝感鄉胡彪等人“明洪武初移民實川,彪與虎、群二人同入川,至簡(州)正教鄉定水寺插業同居。”
民國《榮縣誌》:“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動稱是年由麻城孝感鄉入川,人人言然。”
仁壽《李氏族譜》:“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陳逆之亂,鄉人明玉珍據成都,招撫鄉裏,吾祖兄弟七人遷蜀,因與祖一公籍壽焉。”
在南部:
民國《瀘縣誌》:“自外省移實者,十之六七為湖廣籍(麻城縣孝感鄉),廣東、江西、福建次之。”
民國《南溪縣誌》:“今蜀南來自湖廣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縣孝感鄉。”
瀘州《王氏族譜》:“予思我父諱九,母雷氏,亦曆風塵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隨祖諱久祿於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內,至湖廣麻城縣孝感鄉複陽村居住,新舊未滿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憑可據。由陝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歲八月十四日至瀘州安賢鄉安十四圖大佛坎下居住。共計老幼男婦二十二名。”
在東部:
新修《南川縣誌》:“湖廣移民,尤以麻城孝感鄉鵝掌大丘人為多。”
鹹豐《雲陽縣誌》卷2:“邑分南北兩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時由湖廣麻城孝感奉敕徙來者,北岸民則康熙、雍正間外來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較多。”
忠縣新修《葉氏宗族譜》:“明洪武二年,葉端祥之子葉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陳、王、潘、肖、張、毛、莫九姓一道,從湖廣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高幹堰銅鼓灘入川落跡(籍)忠縣。”
在北部:
光緒《李元仁墓碑》:“本籍湖廣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階,緣於元末入蜀,插占巴州。嗣世祖因賊匪擾逆,始建修樓房,後因號樓房上下營。”(張沛:《安康碑石》第297頁)在中部:
民國《資中縣誌》:“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粵省,四閩省,五贛省。本省當元之季,偽夏明玉珍據蜀,盡有川東之地,蜀號長安。玉珍為楚北隨州人,其鄉裏多歸之,逮今五百餘年,生齒甚繁。考其原籍,通曰湖廣麻城孝感人為多。”
光緒資中《徐氏族譜》:“吾徐氏,麻城縣孝感籍也,妙洪祖避徐壽輝亂遷蜀……”
江津《幸氏族譜》:“宋末年間,仲式祖由江西遷楚麻城孝感鄉。因徐壽輝兵起,複自楚避亂入蜀,攜祖妣王氏及三子寓江津筍裏梅村幸家灣數年。”
誰也無法統計,從孝感鄉到底遷出了多少人口;誰也無法相信,區區一個小鄉,為何竟有如此不可思議的人口輸出量;誰也無法推算,現在的四川人中到底有多少不是孝感鄉人的後裔!
其實,早在近一個世紀以前,就有人對此提出懷疑:“核其人數,即使盡鄉以行,亦不應有若是這多;且湘楚州縣與蜀鄰比者盡人皆可以移住,何以獨適孝感一鄉?”(民國《南溪縣誌》)下麵,我們通過史料的搜尋來看看麻城縣孝感鄉到底隱藏著多少曆史的秘密。
明初的麻城四鄉
明初麻城的區劃情況在清康熙九年的《麻城縣誌》中可以找到清楚的記載:
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統一百三十裏,裏各有圖。成化八年(1472),以戶口消耗,並為九十四裏。複並孝感一鄉入仙居,為三鄉。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置黃安縣,複析太平、仙居二鄉二十裏入黃安,止七十四裏。
太平鄉原額五十八裏,後並作二十五裏;仙居鄉原額五十四裏,後並作二十五裏;亭川鄉原額二十五裏,後並作二十四裏。國朝因之。(卷1《封域誌·鄉區》)所謂“初分四鄉”,當然是指明初已分全縣為四鄉。也就是說,孝感鄉在明朝277年的曆史中,存在了105年。但這並不等於說,孝感鄉的壽命隻有105年。元代麻城的基層區劃情況,由於資料的缺乏而不甚了了。不過,據北宋王存的《元豐九域誌》(卷5)記載:“中,麻城。(黃)州北一百七十五裏。四鄉。歧亭、故縣、白沙、永泰、桑林、永寧六鎮。有龜頭山、永泰河。”則北宋時麻城即為四鄉區劃。筆者在網上讀到周啟誌的《尋根聖地:湖北麻城孝感鄉》。周先生引《石柱廳鄉土誌》說:“有陳氏於‘宋高宗時由楚北麻城孝感鄉同馬氏同來’之說。”證明麻城的四鄉劃分和孝感鄉的存在,曆宋元而明並無變化。我們相信,在中國曆史上,“鄉”這一級組織相對於州縣的頻繁撤並省廢來說,其穩定性要大得多。這與它們在政權割據和攻城略地中無足輕重的地位是一致的。成化八年麻城改為三鄉以後,至清代“國朝因之”,直到清末鄉之設置再無變化,就是最好的證明。
長期以來,對於孝感鄉的存在,盡管四川移民的族譜中屢有提及,但在麻城本土,由於隻有前引《麻城縣誌》中一條記載,似有孤證之嫌,因而遭到不少學者的質疑。2007年4月,中華熊氏宗親會在麻城召開。安徽省一位名叫熊連司的同誌持一“麻邑四鄉壇域圖”的印模(見本書彩頁二)參加會議,以此證明其家族源出麻城。此印是麻城古代喪葬風俗中道士唱醮時必用的一種印章,名“翻天印”,又稱“冥合章”。印章清楚地標明了麻城四鄉的名稱和位置,然將“仙居鄉”刻作“仙女鄉”。據我們目前掌握的情況,明初以來,“仙居鄉”這一名稱已基本穩定。那麼,這枚印章的製作時間當至少在元末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