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麻城孝感鄉考辨—淩禮潮(1)(3 / 3)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與孝感鄉人口的動態平衡

我們以明初麻城的9萬人為基數,以6‰的遞增率計算,到成化八年,麻城總人口應該約有9。6萬人。據表1知麻城成化八年實際約有7。2萬人。也就是說,麻城全縣人口輸出能力隻有約2。4萬人。那麼,孝感鄉大量輸出的人口是從哪兒來的呢?

下麵,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有關麻城和孝感鄉的人口來源問題。

元末明初,江淮之間陷入長達十餘年的戰亂當中。西有陳友諒,中有朱元璋,東部則有張士誠,各路英豪崛起,相互廝殺火並。人口的急劇減少,使這一區域成為戰後移民充實的主要地區。

麻城縣位於大別山與長江之間,境內多高山丘陵,隻孝感鄉全部為土地肥沃的平原,自然成為移民們定居的理想選擇。

民國麻城《陳氏宗譜》稱:“我始祖陳太大人,係江右饒州府人氏也。饒州生齒繁庶,穿木為田,難容耕鑿。開科擢起,有文、武二公,乃太祖同胞昆弟也。始祖意欲各立門戶,聞紅頭巾作亂,殺戮甚眾,土曠人稀。太祖乃拋棄故裏,自饒曆鄱陽風濤,經曆險阻,至湖省黃州府,訪黃麻二縣界地,名黃泥畈落釵河古刹天齊廟一帶,此處人心醇而風俗厚,遂以旅人寓焉。”

乾隆麻城《胡氏族譜·序》則稱:“始祖勝三公生元順帝年間,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羅塘乃其居址。爾時初被徐兵凶毒,繼而友諒肆虐,而江州豫章之地,日無寧所,草木皆驚。一時望風遠走者,正不止我祖矣。及洪武定鼎遷麻,其偕來胞兄榮一榮二,各居一處,我祖勝三公始析居茲土。”

民國《馮氏族譜·序》曰:“我族始祖念三公,由江右遷麻,至德榮公,乃念三公之次孫,即我分三世分支祖也。”又載舊譜(順治元年)敘曰:“馮氏自宋元以來,曆世二十,經年四百餘矣。記始祖念三公,五世而有月潭公,元季隨父避兵,迨至有明平定而後複業。”

光緒《淩氏宗譜》:“吾祖自始祖受輔公肇基於麻邑也久矣。緬維故都,則江西南昌府南昌縣劉伶衛大栗樹白石嘴。於明洪武六年偕妣而來。”

民國《彭氏族譜》:“(本邑)外籍不一,而江右獨多。以餘所見,逮餘所聞者,皆各言江西雲。夫邑之來江西者不止萬族。”

乾隆《鄒氏族譜》:“自始祖遷八公以元進士由江西來守於黃,因卜宅麻城之西北點兵。”

光緒《鄧氏宗譜》:“至元明遞嬗之際,流離轉徙,喪亂初平,我祖南坡公始由南昌寄籍於麻城。”

宣統《黃安鄉土誌》記載的35個氏族中,有23個是從江西遷來,占65。7%。其中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周氏家族,因為曹樹基先生以為:“在麻城縣誌中,該家族中有40人名列其中,考中進士者竟有15人,是當地一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其來曆不詳,亦極可能為土著。”但光緒《麻城縣誌》卷33有一篇王世貞的《周魯山先生墓誌銘》,對周氏家族的來曆記得非常清楚:“周之先不及考也,考自元末而有受七公者,從饒之鄱陽徙於黃,遂為黃麻城人。”

這樣的例子我們同樣可以舉出很多,你如果在麻城隨便問起誰的祖籍地,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告訴你是江西,就像四川移民都說祖籍麻城一樣。

正是由於這些源源不斷來到麻城的移民,使麻城的人口不斷得到補充。以至全縣總人口不僅不見減少,有時甚至有所增加(見表1)。

曹樹基先生在詳細分析江西遷入黃州府的人口情況後說:“洪武年間的黃州府有64。2萬民籍人口,加上黃州衛和蘄春衛的二衛軍人及其家屬,折算之共有軍籍移民3。4萬人口,合計全府人口總數為67。6萬。……民籍人口中至少有5萬人口遷往毗鄰的德安府,因為路近,他們不大可能馬上在新地取得戶籍,而實際上他們已不在戶籍所在地生活。所以減去5萬人口,全府人口為62。6萬。其中移民人口占其62%,共有38。8萬,移民人口中江西移民共有33。8萬。……而民籍移民為30。4萬。”(《中國移民史》第5卷第133頁)這30。4萬人口,至少有10萬人遷入麻城(不包括占移民人數13%的從江西以外遷入麻城的人口),而入居孝感鄉的人口當在6萬以上。

江西師大方誌遠教授認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首先“填”的都是平原及丘陵區,而“湖廣填四川”幾乎是與“江西填湖廣”同時發生的。(《明清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第81頁)事實正是如此,大規模遷入的人口,保證了孝感鄉人口的動態平衡和巨大的人口輸出能力。

至於江西民眾大量湧入江北地區的原因,我們讚同主要是逃避重賦的觀點。江西在元末屬於陳友諒的勢力範圍,即使在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其殘餘勢力仍然對明政權構成威脅。因此,江西地區長期遭受著明朝統治者的“重賦”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