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麻城孝感鄉考辨—淩禮潮(2)(1 / 3)

朱元璋在洪武四年(1371)曾下詔曰:

朕起布衣,深知民間疾苦。及親率六師,南征北伐,……朕以中國精銳駐守遐荒,豈但風俗之殊,亦有寒暑之異,艱難萬狀,朕不忍言。然欲鎮安吾民,必資守邊之力,其於科征轉運,未免勞民,理勢相須,蓋不得已。念爾江西之民,未歸附時豪強割據,狼驅蠶食,資財空匱。及歸附之後,供億更繁,今已九年,其為困苦,朕甚湣焉。今年秋糧盡行蠲免,以濟民難。……事有緩急,故恩有先後。谘爾人民,其體朕懷。(《明太祖實錄》卷65,洪武四年五月乙卯)所謂“豪強割據”即是指陳友諒,陳友諒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為朱元璋所滅,至洪武四年正好九年。這個詔書明確說江西“歸附之後,供億更繁”,這正說明朱元璋在消滅陳友諒後,盡管江西“資財空匱”,還要加重江西的賦稅負擔,以至到洪武四年尚“其為困苦”。江西的這種情況,與江南一樣,實際都是朱元璋對原先敵對勢力占領區實行重賦政策的結果。

然朱元璋僅減免了一年秋糧,並未降低江西的賦稅科則。洪武二十一年(1388),南昌府豐城縣民反映賦稅太重,朱元璋才降低江西的科則。《明太祖實錄》卷190記載:

南昌府豐城縣民言:農民佃管田一畝歲輸五鬥,誠為太重,願減額以惠小民。戶部定議一畝輸四鬥。上曰:“兩浙及京畿土壤饒沃,輸四鬥;江西群(·郡)縣地土頗磽瘠者,止令輸三鬥,著為令。”(洪武二十一年五月戊戌)但每畝3鬥的賦稅,對土地瘠薄的當地來說,仍然屬於重賦。事實也正是如此,南昌府在明代始終存在重賦問題。同樣的情況還存在於江西的瑞州(今高安、上高、宜豐三縣地)、袁州(今萍鄉、宜春、分宜、新餘等市縣地)二府。這與麻城移民大多來自這幾個地方的記載是一致的。

我們再來看看黃州府的情況,弘治《黃州府誌》(卷3)記載:

洪武二十四年,官民田地塘三萬五千三百四十三頃七十九畝三分五厘,夏稅小麥三千五百五十石二鬥三升三合四勺,大麥八斤九兩九錢六分……秋糧米二十一萬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鬥九升三合九勺。

按上述稅額計算,黃州府平均每畝稅賦僅6。2升,隻相當於南昌府的五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江西人口大量湧入麻城地區是勢所必然的。

事實上,麻城已成為一個移民中轉站,既有麻城孝感鄉人遷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稍作停留後向四川遷移。最典型的如本文開篇所引瀘州《王氏族譜》序言所說:“予思我父諱九,母雷氏,亦曆風塵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隨祖諱久祿於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內,至湖廣麻城縣孝感鄉複陽村居住,新舊未滿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憑可據。由陝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歲八月十四日至瀘州安賢鄉安十四圖大佛坎下居住。共計老幼男婦二十二名。”這是一個家族式的移民,他們在麻城居留的時間才兩年多。相信他們的後裔在談到祖籍地時,“河南”既久遠又抽象,相比之下,“湖廣麻城縣孝感鄉複陽村”倒是一個親切而又具體的故鄉。

遺憾的是,孝感鄉的人口輸入量最終沒有趕得上輸出量的增長。到成化八年,動態平衡終於難以維持,孝感鄉結束了自己輸出和中轉人口的任務,在麻城的曆史上永遠消失了!

麻城至四川遷徙路線

麻城移民入川的路線分水、陸兩途。據四川省圖書館藏《湖北麻城王友山馮氏巴縣譜係拾略》:“明末,王應熊以英年洪識,佐命燕京,後值蜀亂,奉詔赴川鎮撫,在荊襄摒擋就緒後,由麻城攜祖公友山、祖婆馮氏,暨諸兄嫂子侄全家男女溯江而上,至渝城駐蹕。”此為水路入川。又石柱縣《秦氏繁衍史·傳記》:“秦公諱安司逸其字,湖廣麻城縣孝感鄉人也。……元季遭徐壽輝亂,安司公偕兄弟七人入蜀,自荊州石碼頭分袂,俱散處蜀中。”此為先由水路入川,到荊州後水陸並進者。《萬縣何氏家族史料彙編》:“子孫世居湖北麻城孝感高家堰、洗腳河、太平壩、千家村、鳳凰山一帶,皆其族也。傳至二十餘世,至元末明初洪武二年己酉歲,鬆、柏、梓三人品投來川。……因嶽母隆(龍)氏年邁隨後嶽父楊仕虎。行至長溪河,丈婿二人騎馬過河,以姓氏更名曰楊何溪。”此為陸路乘馬入川。

根據明人黃汴《天下水陸路程》、程春生《士商類要》,清人陳詩的《湖北舊聞錄》,明清兩代官書及地方誌書,我們可以大略勾勒出入川的道路裏程。水路為:麻城至湖廣武昌240裏、武昌府夏口驛至荊州府荊南驛965裏,荊南驛至四川夔州府永寧驛860裏,永寧驛至重慶府巴縣朝天驛1360裏,朝天驛至成都府錦官驛2235裏,全程5660裏。陸路為:麻城至黃安90裏,黃安至黃陂120裏,黃陂至孝感縣120裏,孝感至雲夢縣40裏,雲夢至德安府60裏,德安至隨州130裏,隨州至棗陽130裏,棗陽至襄陽140裏,襄陽至巴東縣930裏,巴東至四川巫山縣120裏,巫山至成都府城1620裏,全程3500裏。

孝感鄉遷川人口辨正

綜上所述,元末明初,麻城孝感鄉遷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元末隨明玉珍入川的軍人及其家屬,二是宋末至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數代或數年後入川的人口。這當然是一個龐大的移民群體,但我們並不否認這個龐大的群體裏麵存在著誤籍與冒籍的情況。下麵試作粗略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