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麻城孝感鄉考辨—淩禮潮(2)(2 / 3)

第一,孝感縣誤籍為孝感鄉。元至正十七年(1357),隨明玉珍入川的部隊和隨軍家屬,據曹樹基先生估計有40多萬人。(《中國移民史》第153頁)這40萬人中有相當一部分麻城人,也有相當一部分孝感縣人。這部分孝感縣人的後代或口耳誤傳,或家譜中僅記祖籍為“湖北孝感”,就極可能誤為麻城孝感鄉人。但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人數量十分有限。因為入明以後,孝感縣是沒有人口輸出能力的。明初,孝感縣與安陸、雲夢、應城和隨州同屬德安府管轄。由於元末戰爭的破壞,這一地區的人口消耗極大。查《明史·地理誌》,洪武初年,德安轄區僅有雲夢縣未被省廢,其餘各州縣皆是洪武十三年複置的,而德安府也降為州,從屬黃州或武昌府,至洪武十三年才複為府。康熙《安陸縣誌》作者說:“聞之老父言,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得城東老戶灣數戶而無其人,烏兔山之陰空土以處者幾人而無其舍,徙黃麻人實之,合老婦孺子僅二千人,編七裏。”(道光《安陸縣誌》卷3“疆裏”)明確指出遷入的移民為黃州府之麻城人。孝感縣《夏氏族譜》在談到自己的祖籍時說:“榮二祖,其先麻城太平鄉古井巷人,明洪武初遷徙天下富民充伍,公偕李孺子徙居孝感縣。”又據廣水市政府網站《曆史述要·明初江西移民應山》介紹:“就保留下來的姓氏族譜看,應山現有十之八九的姓氏,均為明朝初年至明朝中葉從江西、安徽、麻城過來的移民,而以麻城移民為多,所謂‘麻城過籍’便由此而來。”麻城市第一中學教師鄭重建先生說:“1984年元月,筆者在省參加《布穀鳥》編輯部舉辦的全省業餘骨幹作者培訓班學習期間,邂逅原孝感縣文化館館長宋虎先生(此人為楚劇《雙教子》的編劇,湖北省民間文學研究會理事)。先生年齡60開外。其時,宋先生見我來自麻城,甚為高興,他親切地稱我為‘小老鄉’。我覺得很新奇,便問:‘先生何以稱晚輩為老鄉呀?’答曰:‘我們孝感民間有一種民俗,把睡覺說作是回麻城去了,因為老輩有許多人自稱原來的祖籍便是麻城’。”

第二,本縣移民冒籍孝感鄉。這又有兩種情況:一是來自麻城其他鄉的移民冒籍孝感鄉,二是成化八年孝感鄉撤消以後,來自原孝感鄉轄區的移民仍自稱祖籍孝感鄉(甚至還有自稱是明末清初遷自孝感鄉的)。這兩種情況曆明清兩代而不衰,但這種冒籍無關弘旨,因為他們冒的是“鄉籍”而非“縣籍”,他們畢竟是真正的麻城人。

第三,外地移民冒籍孝感鄉。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四川移民中麻城孝感人在各地的勢力都很大,為優化自己的生存環境而冒籍孝感鄉人。這就是民國《南溪縣誌》所說的“(孝感鄉)人眾勢強,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曹樹基先生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引民國《雲陽縣誌》所舉該縣向、何、譚、孫、於、張、賈、李、王諸大姓,都說是“明洪武年間自麻城遷入”的例子,然後說:“向氏是鄂西、湘西典型的蠻族大姓,是不可能遷自麻城的。”(《中國移民史》第5卷第155頁)實際上就是肯定向氏屬冒籍之列。但此論也略顯武斷,向氏為鄂西、湘西典型的蠻族大姓是事實,但他們可以先遷到麻城,取得麻城籍以後再遷四川。就如曹先生所說的“既有麻城孝感鄉人遷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在孝感鄉稍作停留後向四川遷移。有些外地移民在孝感鄉停留時間很短即入川,有的則定居數代成為土著後再遷移。”(《中國移民史》第5卷第157頁)麻城向氏正是後一種情況。據四川長壽《向氏支譜》載,其族於“元人入侵時,為避戰亂,文秀由湖南沅陵遷湖北麻城縣,生子爵祿,安居樂業。不知相傳數代,至本支始祖萬恩公住麻城縣孝感鄉向家坪、中壩、陳家溝一帶(現麻城市鬆鶴鄉)”。

上述誤籍和冒籍情況的存在,是客觀事實。對此,我們並不諱言。但如果因此而否定整個孝感鄉和那些孝感鄉先民的曆史存在,則未免以偏概全。

杏花村裏說清端—金木

——於成龍與歧亭杏花村

於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今山西離石)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終年67歲,諡“清端”、贈太子太保。於成龍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出仕,曆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從康熙八年(1669)至康熙十七年(1678),於成龍基本上是在黃州度過的,差不多占他宦海生涯的一半。他還以黃州同知的身份分鎮歧亭,與麻城歧亭結下了不解之緣。本文以可稽考的史料為主,以於成龍在黃岡麻城特別是歧亭的活動為主,介紹這位素以廉能著稱的清代名臣。

黃州同知:永寧飽學一書生,宦曆桂川至歧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