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麻城孝感鄉考辨—淩禮潮(5)(3 / 3)

歧亭杜文雲的兒子杜少雲,娶妻劉氏,十分潑悍,而杜少雲又是有名的“妻管嚴”,平日一見劉氏,雙腿就有些發抖,說話也有些不利索。一天,杜少雲從表姐家回來,表姐托他帶一雙繡花鞋給他妹妹。不想劉氏一見,竟懷疑杜少雲有外遇,繡花鞋便是互贈的表記。於是,先連刮三個耳光,再罰他勒起褲頭跪搓衣板,若不從實招來,更有大刑伺候。杜文雲見兒子受虐,有些不忍,就走過來作證。不想氣頭上的劉氏連公公的情麵也不留,反說老子袒護兒子,居然還來作偽證,怒罵時,眼淚鼻涕全抹在公公臉上,胡須也被揪去一把。文雲氣極了,隻好投訴公堂,於成龍審問後批道:

稟悉。據稱爾媳劉氏悍潑無禮,因三姑贈與爾女繡鞋一雙,托爾子少雲持歸,劉氏見之,遽生疑妒,將爾子痛毆。爾略加訓責,亦遭波及。始則反唇相訾,繼竟揪打成傷。如此妒悍,世實罕睹!飛來雙鳧,浪生妒婦之津;牽此一牛,跪斷季常之膝。懦夫無恥,甘受製於閫威;老父何辜,竟橫遭夫樸擊。若不加以懲罰,何以戢彼淫威!候即飭差拘案訊究不貸。此批。

這份判詞中,“跪斷季常之膝”一句,暗用“河東獅吼”的典故,我們當然不能理解為於成龍對陳季常的貶損。陳季常的怕老婆,在好友蘇東坡看來,不過聊作笑談,其妻也非蠻橫無理之人。於成龍不過是借此揶揄杜少雲的懦弱懼內。

這些絕妙的判詞本身就是教化士民的好教材啊!良苦用心如此,轄治之下,怎能不為之移風易俗!

平定東山:隻身入穴智擒虎,環甲圍山勇踏營(上)一起烽煙

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吳三桂聯合平南王尚可喜及靖南王耿精忠反叛,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一時間,那些朝秦暮楚看風使舵的降清官僚群起響應。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襄陽總兵楊來嘉、陝西提督王輔臣等振臂助之。數月之間,叛軍即占據嶺南六省,形成燎原之勢。次年春,叛軍進攻湖南長沙嶽州,軍鋒直指湖北。湖北吃緊,清廷命巡撫張朝珍駐軍武昌洪山,抵禦吳三桂。

這一年,於成龍因舉“卓異”被遷為福建建寧知府,張朝珍奏改武昌知府。於成龍更受器重。每有兵事,張朝珍必招於成龍謀議。時局多變,於成龍和張朝珍共坐在火山口上,每日惴惴不安而謹小慎微。

有一天,諜報武昌有大戶人家與吳三桂相通,且私藏武器準備謀反。張朝珍打算發兵剿滅。於成龍勸阻道:“自烽警起夏來,官宦大戶皆躲匿湖山之中,養家丁私備武器以防他盜,不足為慮。如若巡台加兵,恐怕人人自危,民心大亂。所牽一發而動全局,不可輕舉妄動。”張朝珍聽從了於成龍的勸阻。後來這些藏備器械的大戶,果然沒有參與吳三桂的叛亂。

三月下旬至四月初,大批清軍南下,與嶽州長沙的吳三桂叛軍作戰。於成龍奉命前往鹹寧蒲圻造橋,以渡清軍。四月七日,在鹹寧守備及巡驛的鼎力相助下,鹹寧河木橋修造成功。當日,於成龍又趕到蒲圻造橋。時值梅雨季節,陰雨綿綿,河水暴漲,無法打樁造橋。於成龍決定連舟造浮橋,然而沒有船隻。張朝珍接到稟報,覺得水激浪高,打木樁造橋困難太大,連舟為橋的辦法可行,於是從武昌府崇陽縣調撥了一批船隻,運到蒲圻。並命令於成龍二十九日造浮橋。於成龍守在蒲圻,一邊準備造橋,一邊招撫流民。

四月十二九日,由於大雨如注,於成龍未能連舟成橋。吳三桂在死戰的同時,在清軍後方展開政治攻勢,散布偽劄(類似委任狀)煽惑鄉民反清複明。湖北與湖南唇齒相依,本來就動蕩不安,在吳三桂的煽惑下,鄉民紛紛醞釀起義。五月初,武昌和大冶小股鄉民揭竿而起,反對清廷,支援吳三桂。張朝珍準備派軍鎮壓。於成龍聞訊大驚,立即呈文告誡張朝珍:“民亂應防患於未然,現在既已反亂,以撫民之心為上策。為了不使百姓生疑,撫民時不可帶眾多兵馬,同時廣收逃兵,勿使其散布流言,勿使其無路可走而加入亂民。”

五月上旬,蒲圻和鹹寧地區大雨傾盆,山洪暴發。於成龍擔心鹹寧橋被洪水衝沒,星夜馳至鹹寧,加固了一番。九日冒雨趕到蒲圻搭造浮橋,可惜洪水滔天,無法下樁。十日料理造橋財物,十一日冒雨造橋,勉強成就。然水聲如雷,奔騰激浪,令於成龍提心吊膽,束手無策。恰在此時,於成龍得到了非常糟糕的消息:鹹寧橋已被洪水衝沒,大隊清軍被隔在對岸。

於成龍在申報浮橋被衝的稟文中說道:“鹹寧橋成,洪水衝壞,實是天降災殃也。鹹寧古有石橋,亦被山水衝傾,則一浮橋又安能支泛漲無涯之水!”(《政書》卷1《報鹹蒲浮橋被水衝壞情形詳》)毀橋者,天也;而毀人者,人也。於成龍因之被革職。後來張朝珍在給他的信劄中解釋說:“前浮橋一案因準將軍谘移,不得不為題參……部議處分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