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麻城孝感鄉考辨—淩禮潮(8)(2 / 3)

鮑世榮等人退至白水畈尚有近千人的武裝力量,整訓一番之後,決定上龜峰什子寨。十一日,於成龍兵進白水畈,得知鮑世榮已退往什子寨,當即命令搜山。因為擅離府城,於成龍恐事後被查究,到白水畈就給張朝珍上《進剿情形書》說:“地方已稱無事,成龍為事後之慮,周鐵爪竟無下落,英霍麻埠之賊將歸何處?是必匿遁密箐深洞,為將來害也。且本地鮑世榮、陳恢恢、李公茂尚未見分曉。成龍一府簿書,承上接下,鹹屬要件,再遲數日,則積委塵封。欲即回府,則根株未絕,死灰必至複燃。總之,崇山峻嶺之中,人易為非;四省交界之地,性慣窩惡。伏惟憲裁,俾餘黨悉除而府事不誤,幸甚!”(《政書》卷3《次白水畈上張撫台呈進剿情形》)十一日,於成龍得知石壁的萬野予造反,羅山的周鐵爪等又群聚加入,並有廣西孫延齡派的奸細孫麻子(自稱孫將軍)在內。黃土坳戰敗的鮑世榮、陳恢恢、李公茂也率眾到達石壁。十二日,於成龍與李茂升到達定惠寺,得知張朝珍派來的援兵於次日即到,信心大增,立即布置把守山口,將甑山河、燕子崖、龜山口、什子寨、八疊山、百神廟等地方封死。十四日,於成龍同李茂升從定惠寺移營至黃市(今湖北省麻城市張家畈鄉黃市),紮營什子山下。於成龍得知東山起義的農民軍在石壁,料定援兵由麻城縣進攻石壁,起義軍必然由龜峰山和八疊山逃退,因此又派大軍駐紮白水畈,截斷了起義軍的退路。

十八日,起義軍在清軍援兵的血腥鎮壓下,終於失敗了。周鐵爪(實為其弟子冒充)、鮑世榮、陳恢恢和鮑世榮的次子鮑自性均被生俘。李公茂帶矢逃脫。十九日,於成龍派人將周、鮑、陳、鮑四名起義首領押送至武昌,並給張朝珍捎去一封《擒獲眾逆報文》(《政書》卷3),敘明擒拿四名“賊首”的過程,並說“自二日擅離府治,調集鄉兵,身不解衣,食不下咽,老病十分沉重。至於脅從,原係良民,自應安撫。成龍已體憲慈曉諭,概不過問。惟有鮑世榮、陳恢恢、萬野予,乃麻城居民,自取滅亡,不無嫉害親友,扳巫良善。一切供詞筆劄,似應投之水火,以彰天地之仁,以安良善之心。”

麻城東山至今仍流傳著許多關於鮑世榮起義的故事,下麵兩個故事就很耐人尋味。

傳說鮑世榮起事之初,遍訪異人,招賢納士,以便為自己幹一番大事業助一臂之力。一日,鮑世榮訪到一位異人二喜和尚,便去請他出山。二喜和尚設便飯招待鮑世榮,拿出幾盤家常菜,請鮑世榮吃,實際上是試探鮑世榮的底細。鮑世榮一下筷便吃韭菜。這二喜和尚也不是等閑之輩,一下就明白了鮑世榮不過是個“草寇”,不是真命天子,終究成不了大事。於是二喜和尚婉言謝絕了鮑世榮的邀請。鮑世榮便去請另一位異人僧頓徹,僧頓徹俗姓陳,即另一位農民起義首領陳恢恢。

還有一個關於破什子寨的故事。什子寨也叫石頭寨。山勢陡峭,地形奇險,山上山下隻有東西兩條小道,逼仄的石徑隻容得下一個人落腳。這寨也名副其實,像石頭一樣牢固,隻要糧草充足,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初於成龍調集清軍和鄉勇進剿東山,鮑世榮兵敗後爬上了什子寨,於成龍察看形勢後,估計鮑世榮倉促上山,人員眾多,一定糧草不足,隻須把山圍住,便可來個守株待兔,等著鮑世榮水枯糧絕,自投羅網。

山寨中缺糧少水,眼看山寨即將不攻自破,義軍士氣低落。鮑世榮心生一計,將剩下的一點大米全部喂給一頭肥豬,然後趁圍寨清軍不備時將豬推出寨外,讓清軍誤認為是此豬不小心跑出了山寨。清兵把豬屠殺後剖開一看,發現滿肚子大米飯,便上報於成龍說山寨糧草仍很充足,連豬吃的也是大米,恐怕一時難以破寨,倒是圍寨清軍糧草將盡,要求暫時撤退後再另謀攻寨時機。於是,於成龍下令圍寨清軍,暫退三十裏,待援兵糧草補充後再圍剿山寨。

當圍寨清軍撤退到餘家河出口的塔兒河處,於成龍回頭一望,隻見寨東一對白鵝飛來餘家河的河裏喝水,推測寨內已缺糧缺水,識破了鮑世榮的計謀。見破寨時機已到,於成龍立即下令調轉清軍,全力攻寨。這時,石頭寨內毫無防備,又饑又渴的義軍正在為清軍已撤退而大鬆一口氣,紛紛下山找吃的喝的,遇上清軍反撲,一片潰亂,或死或降。鮑世榮帶領少數官兵棄寨而逃,後被活捉送往武昌斬首。

深層次地看這兩個頗有傳奇色彩的民間故事,中間實際上隱含著不同的民眾心理。第一個故事寄寓了東山人對鮑世榮終不能舉大事、成大器的遺憾和失望,甚至有對他當時舉事當否的觀望與懷疑。第二個故事則表現了鮑世榮和於成龍兩人的機智,而於成龍終究勝出一籌。

十九日,於成龍在黃市新橋路口的一塊大石上勒石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