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農民起義軍接到於成龍的招安諭後紛紛投降,起義隊伍被瓦解,六安平定,真是一紙勝千軍。這決不是神話,而是史實。
一代廉吏:自古仁人皆義士,從來廉吏即忠臣
一奉清廉
自奉清廉,是於成龍一生恪守的信條。《清朝野史大觀》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他在任羅城令時,百姓們看他生活清苦,湊了些銀兩送給他,讓他多一些買柴米油鹽的費用。他說:“我一個人哪裏用這麼多錢!拿回去供奉你們的父母吧!”百姓代表說:“您如果不謀衣食,就自己買酒喝吧!”他見盛情難卻,就留下了一壺酒錢,其餘的還是退了回去。
有一天,他家裏來人了,百姓們都很高興,又湊了錢送來,非要他讓人捎回老家去不可。他拒不接受。百姓們跪在地上哭著請他把錢留下,他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最終還是沒接受。後來,他被調到合州去做官,羅城百姓聞訊趕來,遮道痛哭,大喊:“老爺如今一去,我們沒有依靠啦!”大家哭送了幾百裏後才陸續返回去。唯獨一個盲人不肯回去,於成龍不解其意,盲人說:“我會算卦,料定大人身上所帶的錢不夠千裏的花費。那時,憑我賣藝就可資助您繼續前行。”果然不出盲人所料,上路未及千裏,天連降大雨,錢糧全部耗盡。這時盲人擺起了卦攤。靠他的資助,於成龍才抵達合州任所。
歧亭,也留下了不少關於於成龍清廉的故事。
歧亭屬於魚米之鄉,物產豐饒。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杏花村裏三宗寶,麻鴨、鵝黃(酒)、豆腐腦。”這三樣都是於成龍平日喜歡的東西。
這裏湖泊、水塘很多,因而人們喜歡養殖麻鴨。每每看到放鴨人趕著一群麻鴨經過,常有孩童扯著喉嚨戲謔地高唱:“放鴨子的人,不走運,放的鴨子落了陣(落陣,麻城方言,即下沉);放鴨子的人,莫著急,鴨子死了有肉吃……”
聽慣歌謠的放鴨人也並不怎麼生氣,反正鴨子多,也並不是什麼稀罕之物,活著產蛋,可用土方醃製為皮蛋、鹹蛋;死了,也可用秘法醃製(醃製是比較講究材料的,比如水要臘水,而且最好是無根水——臘月的雨雪),醃製的麻鴨可蒸可煮可燉,佐以醬料,是一道價廉物美的佳肴。
歧亭土地肥沃,人們喜歡在田頭地角和荒山上種黃豆。村村都有豆腐坊,天天都有豆腐腦、豆腐香幹、豆皮等豆製品賣。人們早上過早喜歡喝一碗豆腐腦兒,中午加點豆腐香幹炒菜,閑暇時還要醃製一壇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豆腐。
另外,杏花村盛產黃酒,這酒純以糯米配以杏花村的“杏泉”釀成,上等的呈鵝黃色,稱“鵝黃酒”,喝起來入口平和,韻味綿長,且醉不傷身。正因為杏花村的酒名聲在外,才會有杜牧過歧亭時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蘇軾曾在《歧亭五首》(其一)中欣然寫道“洗盞酌鵝黃”,在《歧亭五首》(其四)中又讚道“酸酒如齏湯,甜酒如蜜汁。”於是,來到歧亭的人無不想嚐嚐杏花村的美酒。
來到歧亭後,於成龍也愛上了這歧亭的三宗寶。可惜的是,囊中羞澀,竟不能飽享這平民百姓都不覺得稀罕的東西。
據光緒《麻城縣誌》記載,於成龍在羅城、合州苦寒之地時別無長物,來到歧亭後,他的長子廷冀來看望他,滿以為在這魚米之鄉,父親的生活條件會有所改善。可是,後來才見父親生活仍然很清苦。
每天早晨,於成龍上街喝一碗豆腐腦兒過早,仆人每天買二斤豆腐供中午和晚上府中食用,平日是不沾葷腥的。因為拮據,“酒量頗寬”的於成龍由每夜一壺酒改為每夜以半壺為限,價值五厘。有一天,於成龍囊中羞澀,連五厘酒錢都沒有了,府中也沒有一滴存酒。他隻好強自抑製喝酒的欲望,上床睡覺,想早點進入夢鄉,擺脫酒癮。誰知輾轉反側,一夜都睡不著。天明起床,自己也不覺好笑,就以《無酒》(《政書》卷8)為題,寫下了一首五言絕句自嘲:
一夜一壺酒,床頭已乏錢。
強欲禁酤我,通宵竟不眠。
廷冀臨別時,於成龍僅為他湊齊路費,再備點幹糧讓他帶在路上充饑,沒錢為他買點什麼帶回去。好在當時府中尚有一隻招待客人的醃麻鴨,便切了一半為廷冀餞行,然後把剩下的一半給廷冀帶到路上吃。
這些事對官場中人來說可算奇聞了。於是,有好事之徒編出了這樣的歌謠:
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歸飯半鴨;
半鴨於公過夜錢,五厘酒價何處拈?
歌謠在民間傳唱開後,人們對於成龍更加敬服。這在《麻城縣誌》和《清人軼事》等史料中均有記載。
於成龍待己甚嚴,而待人則寬;處己甚吝,而濟眾偏奢。大饑之年更是如此。歧亭周某是世家子弟,忽值奇荒,飲斷煙滅,老婆孩子啼饑不已。於成龍得知後用自己的俸銀買稻兩石送給周某,而他自己卻以糠粥為食。所謂糠粥,就是將糠皮炒幹重磨取粉,撒在稀飯中。不僅自己吃糠粥,跟隨他的人吃糠粥,而且招待客人也是以糠粥為餐。有一友人拜望於成龍,於成龍就以糠粥招待之,友人罷箸不食。於成龍笑著說:“糠粥者,貧家之便餐,官吏之罕物,他日過爾家不設糠粥,吾罰爾賑濟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