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麻城孝感鄉考辨—淩禮潮(10)(1 / 3)

於成龍在直隸時的《嚴禁奢靡檄》(《政書》卷5)中比較詳細地說明了他寡欲清心、持操守廉的思想根源:“天地之生財,止有此數,過用則易竭,奢費必不可支,且暴殄狼藉,凶紮隨之,必然之理也。”也就是說,天地所供給人們的物質是有限的,若不珍惜,肆意浪費,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麵,若是一旦供不應求,社會就要大亂。他主張生活節儉:衣遮體即可,食充饑足可,平時“能節一粒則節一粒,能節一分則節一分;日積不見多,而歲積則日盈,苟逢水旱災荒,未必致捉襟而肘露也”。他不僅自己仔細過日子,而且通飭直隸全省吏民勤儉節約。在用飯方麵,不許珍饈雜陳,網羅水陸禽獸,隻需適口即可;在衣著方麵,要遵循一般款式,適體則可,不許華麗鬥奇。為了推行簡樸之風,他牌令為民上者“躬先儉樸,諄諄勸導百姓,務使百姓鹹知物力艱難。轉相化勉,共返淳樸之風,移風易俗”。

康熙素知於成龍廉潔奉公。康熙二十年(1681)二月初五日,於成龍到京見駕。康熙命侍衛在午門外設席,並傳諭於成龍:“巡撫年老不勝步,宜少坐。”於成龍在午門外緩了口氣,步入太和殿拜見康熙,賜坐,賜茶。二十七歲的少年康熙,對六十五歲老態龍鍾的於成龍說:“爾為今時天下第一廉吏,殊屬難得。朕聞爾昔在黃州,土賊嘯聚,爾往招之,即時投順解散,何以致之?”

於成龍對曰:“臣惟宣布皇上威德,未有他能。”

康熙問:“爾所屬吏員,亦有清廉者否?”

於成龍對曰:“知縣謝錫袞、同知何如玉是清廉者。”

康熙曰:“爾前所劾知縣趙履謙甚當。”

於成龍奏曰:“趙履謙過而不改,臣不得已而劾之。”

康熙曰:“為政之道,當知大體,小聰小察,不足為多,且人貴始終一節,爾其勉之。”

這之後,於成龍將自己任職的情況訴說一遍。君臣相談甚久,賜食於禦書房,君臣同餐。臨別之時,康熙勉勵於成龍持操不易,竭力督造沙河皇後梓宮。於成龍見過康熙之後,了卻了多年的夙願,到達沙河。

次日,康熙給於成龍作詩並寫序。一星期後的二月十二日,翰林院掌院學士庫勒納、一等侍衛對親到沙河傳旨:“直隸巡撫於成龍:卿自外任小官,即聞有清廉之名,繼曆升巡撫,益勵清節,自始至終並無改操。屢有親友舊識私相請托者,概行拒卻,絕不允從。及往沙河,所屬人員及親友一切饋遺拒而不納,此等清節,朕聞之不勝嘉悅。卿曆官廉潔,因致家計涼薄,茲特發內帑銀一千兩,朕親乘內廄良馬一匹連鞍,命庫勒納等親賚賜卿,俟事畢再到京師謝恩。卿受此寵賚,想當益加砥勵。朕尚親製詩一章,嘉爾清廉,因裝潢未就,俟到京日頒賜,一並謝恩。”

但是,還沒等於成龍公事完畢到京,康熙就於十八日,命武英殿大學士明珠、翰林院掌院學士庫勒納、一等侍衛對親到沙河賜給於成龍禦製詩和序。

序曰:“直隸巡撫於成龍秉性淳樸,廉介夙聞,朕心嘉賴。俾典節鉞,保厘畿輔,唯能激濁揚清,始終如一。清潔之操,白首彌勵,真國家之可重,人所不能也。茲來陛見,爰賜以詩,用示鼓勵之義,且以風有位焉。”

詩曰:

自昔崇廉治,勤思吏道澄。

郊圻王化始,銷銘重臣膺。

政績聞留牘,風期素飲冰。

勖哉貞晚節,褒命日欽承。

接二連三地受到康熙的嘉獎,這是於成龍一生中最難忘懷的黃金時期。康熙大張旗鼓地嘉獎於成龍的“清節”,顯然是借於成龍之力,推行他的勤政廉政之策。

於成龍為官從北到南、從南到北二十餘年,然所蓄家私寥寥無幾。康熙亦知他“家計涼薄”,所以特賜一千兩銀子,然而於成龍並未將一千兩銀子用於改變其清貧涼薄的麵貌,而是買成兩萬石糧食賑濟了災民。

在直隸巡撫任上,於成龍禁火耗,查劣員,整頓吏治,重才惜才,這些都是他清正廉明的表現。特別有趣的是,他舉薦同名循吏通州知州於成龍的事。

康熙二十年秋,康熙在行宮召見於成龍時問他:

“愛卿所屬官員有誰尤佳?”

他毫不猶豫地答道:“通州知州於成龍尤佳。”

康熙笑道:“老愛卿何故以同名同姓者薦之?”

於成龍道:“古人薦賢不避親仇,庸才豈敢以同名同姓之嫌而避薦賢良。”

康熙點頭道:“彼於成龍乃朕留任之吏也。”

原來,通州於成龍,字振甲,漢軍鑲黃旗人。時人稱之為小於成龍,後也是有名的清官。康熙七年(1668),由蔭生授直隸樂亭知縣。八年(1669)署灤州知州,因為罪囚脫逃而又降調到樂亭。老百姓聯名上疏吏部,列舉他的功績,要求留用。九年(1670)二月,縣民再次向巡撫金世德請命,金世德查明百姓所列舉的善政都是事實,因此恢複了於成龍的縣官職務。十三年(1674)六月,因為捕盜超過了限定的期限,部議又要降調,金世德奏言:“樂亭舊為疲邑,成龍撫援調濟,與民相宜,可否留任?”吏部因為於成龍出了兩次差錯,且盜案超期受處分是嚴例,因此不準金世德所請。金世德又向康熙請命,康熙降旨:“於成龍撫援疲邑,與民相宜,允其留任。”十八年(1679),擢通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