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卿之見,於成龍其人如何?”康熙又問。
於成龍道:“操守有餘,不在庸才之下。惠政通變,足在庸才之上。才幹超凡,庸才望塵莫及也。”
康熙一語雙關地說:“成龍才品,朕已久知矣。”
談話之時,於成龍不禁打了個寒戰。康熙這才發現於成龍布衣單衫,於是順手脫下自己的銀鼠褂,披在於成龍身上。是日,康熙又賜給於成龍膳酒等食物。飯後,於成龍伏道送康熙,康熙見於成龍老邁非常,舉步艱難,便勒馬停蹄,等於成龍跪好才走出行宮。
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二十八日,於成龍升為兩江總督。兩江,指江南江西,其時江南已分為江蘇、安徽兩省,但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總督仍稱兩江總督。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在請假三個月為停柩五年的養母歸葬後,於成龍單騎入府,就任兩江總督。
位高權重的於成龍仍然不改清廉的作風。在黃州時有“於半鴨”“於糠粥”之謠,在江南亦有“於青菜”之傳。於成龍在兩江時,每天吃一盂糙米,一匙粥麋,一碟青菜,終年不知肉味,因此外號“於青菜”。也有的說,署院後有一株槐樹,於成龍常以槐葉為菜,槐樹被吃成光枝禿丫,所以叫他“於青菜”。
於成龍本來十分好酒,到兩江後,酒量大減,再未醉過一次。有時工作到深夜,饑餓難忍,想熬碗稀飯打打尖,但苦於米罐空空而興歎。幕僚笑他為“無米總督”。
為了能夠使《嚴禁奢靡檄》不至成為一紙空文,於成龍在兩江任上繼續推行禁奢侈崇節儉的政策,指令州縣之官和倡導士大夫從自己做起,力行簡樸,將督促鄉民儉辦婚喪等事作為考查官吏稱職與否的一條標準。並將不行節儉、不教化黎民的官員以瀆職罪糾參。
據史書記載,於成龍在江南移風易俗很有成效,自於成龍上任後,兩江人爭穿布衣,一改昔日浮靡之風。
於成龍的清儉與他的民本思想緊密相連。作為深受儒學熏陶的漢人官員,他深知官清可減民困,可穩民心。他以清廉而深得民心,深受皇恩。康熙需要吸收漢人精英進入統治階層,幫助建國不久的滿族統治者收攏民心,集中精力對付尚未平定的四方。於成龍是康熙帝重用漢族官員的典型,始終恩恤有加,樹為吏治楷模。
二施仁政
於成龍深通孔孟之道,他知道要維持一定的統治秩序必須以民為本,發展生產。在這一為官思想的指導下,他在23年為官生涯中體察民情,與民同憂,力施仁政,做出了斐然政績,這是他深得民心的主要原因。
康熙十年(1671),黃州大旱。於成龍在“勿使一民餓死”的口號下開倉賑濟,並召集黃州大戶,溫言巧勸,令其解囊相助。黃州大戶素知於成龍秉性,悉聽無違。他節省銀米施舍於民,以致囊中懸罄,揭不開鍋,還無可奈何地賣掉自己所乘騎的一頭騾子。二府衙門外,有襤褸老人求賑,他都一一濟糧。有老弱病殘而行動不便者,他就親自帶人帶糧到村鎮去,查訪賑濟,不教一粒賑穀濫發。一天,有個婦女領賑穀,問她家境,她說,家有兩子,長子二十歲,幼子十六歲,都已成人了。於成龍怒道:“有這麼大的兩個兒子,不能養母,還有臉讓母親來領賑穀嗎!”於是將兩子招來,各打二十大板。
有某主人饑寒交迫,勒令他的仆人自己贖身。仆人交了一半贖身錢而力已竭矣,不能全部償還。其主人告到二府。於成龍審明情因後對主仆二人說:“仆人贖身非仆人本意,乃主人窘急勒令仆人贖身。今仆人不能全付,而主人又無力退半,本府代為之。”於是替仆人出了一半賣身錢,平息了一場官司。
康熙十三年(1674)八月,於成龍就任黃州知府伊始,因為軍需困民已久,於成龍強打精神,到羅田、黃梅、英山、黃岡等縣考查,毅然為民請命,寫下《為黃州各屬報災請蠲詳》(《政書》卷二),將春澇夏旱的災情陳敘一番,申明正在吳三桂叛亂之秋,荊州嶽州用兵之時,民困軍需已成鳩形鵠麵,不可再向州民征糧征賦。又說:“至於老弱溝壑,少壯流離,慘不忍言。饑寒切膚,群聚為盜,宜為後慮。……逆賊作戰,人心共憤,指日授首。當事請協餉以濟軍需,暫寬此日災民之命,將來百姓感恩,踴躍輸賦報效者,正自無窮。誠有黃梅縣革職知縣王庭龍所詳‘留此一邑災黎,為日後種田輸賦之民’,可謂痛哭流涕,實意為國為民者矣!成龍更有請焉。目前荊嶽進剿,備辦槽鍘鍋桶,起運草束穀米等項,無不賴民力以輸,將若寬小民效順之力,並可得小民效順之心。成龍愚昧,不識忌諱,統祈憲截祥情題蠲……以救命,以培國脈……”
當時張朝珍最傷腦筋的就是征賦之事,而於成龍一到黃州,就請求蠲免糧賦,真是讓人兩頭為難。張朝珍深思熟慮之後,請皇帝親自裁處,康熙準之。
作為封建官吏的於成龍具有雙重人格,一方麵是封建主子的走卒,一方麵是百姓的保護神,同時要充當兩者之間的紐帶和調節器。他既精忠報國,又嘔血於民。之所以嘔血於民,是因為“民為國本”;之所以體恤民眾之疾苦,救民於水火,是因為“恤民者強國脈也”。因此,為民請命這條主線,自始至終貫穿於於成龍的官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