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麻城孝感鄉考辨—淩禮潮(11)(2 / 3)

康熙十五年(1676),又是水災旱災,訛言又起。於成龍認為“人心易搖,且以靜示靜,鎮定民心”。於是在府城漢川門外的赤鼻磯上修建赤壁亭榭,召集文武僚吏,品酒評詩,展賦風雅。黃州士民相與慶曰:“我公如此,吾屬何憂。”民心遂定,由此可見於成龍在黃州之舉足輕重了。

於成龍每日在赤壁亭上賦風雅以鎮民心,同時暗中派出捕役,搜捕造謠者、散布偽劄者,用密計捕捉了吳三桂派往黃州的數名說客。從此之後,盡管湖南戰火彌漫,勢逼湖北,黃州卻偏安一方,這不能不說於成龍治民有方,且才幹卓越。

於成龍在黃州為清朝立下了豐功偉績,然而他並不居功自傲,亦不貪功戀官。康熙十五年(1676),於成龍已六十歲,背井離鄉已一十六年,不帶家眷,亦未回鄉。雖多次上書乞歸,終因深得張朝珍器重,又在多事之秋,用人之際,所以一直未能如願。十月,於成龍養母李氏病故。噩耗傳來,頓時悲號頓足,六十老叟,竟如少年般哭泣。養母故去,對於成龍來說是很好的一個辭官機會,他含淚草成《申蔡製台張撫台乞歸守製詳》(《政書》卷4):

成龍譾劣庸才,荷恩提拔,感戴終身。茲有下情,泣血上陳。念成龍父兄先逝,上無叔伯,終鮮兄弟,煢煢一身。奉侍慈幃,希冀升鬥,以祿養親。不料任粵住蜀,遠隔天涯;及佐黃郡,又苦卑濕,不敢迎養。身羈一官,心懸白雲,十六年來,烏鳥之私未尚刻忘。康熙十三年,成龍有終養之請,屢詞告休,實為高堂母老,中懷隱憂,不得不為之乞憐也。今忽焉永訣,母北子南,幽明殊隔,訃音馳至,肝腸慘裂,魂魄黯銷,號天搶地,欲見無由,追悔無及。痛成龍母老不能養,母死不能殮!目前柩停中堂,亡靈無依,倚門倚閶,死後望兒,倍切生前。成龍他鄉孤哀,腐心疾首,淚已血凝,形已骨立,惟奔喪營葬,觸棺瓣踴,少釋終天之恨,此成龍痛哭呼號而不得不為之乞憐也。伏乞憲恩垂憐他鄉孤哀,母死無治喪之子,施浩蕩之仁慈,積萬代之陰騭,循例題達,歸家守製。亡母有靈,叩感地下;成龍倘邀,餘生焚香頂祝。即與母偕逝,銜環結草,永矢世世矣。

張朝珍深知於成龍在黃州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不想放行。恰好黃州數百士民步行到武昌洪山向他哭諫,要求於成龍留守黃州,張朝珍考慮再三,建議於成龍奪情任職。為了遙慰亡母,他身穿素服,登上黃州城南的青雲塔,燒文祭母。黃州青雲塔高七層,呈正八棱形,石灰岩建築,遠望純白無瑕。塔頂斜生一樹,樹幹粗短,葉綠欲滴,蔚為壯觀,實屬奇景。當地有人傳言,於成龍當年在青雲塔上祭母,淚灑塔頂,汪汪閃閃,久旱不枯。後一鳳鳥銜樹子飛經塔頂,驚奇地叫了一聲,樹籽落在塔頂,遂長出這棵奇樹。

於成龍奪情留任,養母不能入葬,靈柩一直停放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才得以入土。他節哀克情,顧全大局,實屬可歌可泣。然而,黃州亦有人說他貪戀功名而六親不認,於成龍為此曾做一首五言古詩《自歎》(《政書》卷8):

病本渾無力,閑愁誰與憐?

炎涼悲二豎,狐域寄丹田。

不願上方劍,但持感應篇。

小官缺養母,浮譽惱群賢。

久欲歸林臥,豈為升鬥牽。

菩提乖慈訓,真覺孽難湔。

廉隅雖尋丈,光明既佛仙。

隱微多玷垢,冥府不矜全。

隻謂堪瞞眾,誰知能哄天。

晨夕朝太嶽,思結再生緣。

輕脫敝衣裘,予將撇俗纏。

秋風吹細雨,霹靂護青蓮。

對於黃州亂民,他不願持上方劍——皇帝賜給他的權力來鎮壓,而是堅持用感應篇——其精誠來感動百姓。雖然身居陋室,但他襟懷坦白,光明磊落。人心好欺,青天難哄,他誓不昧“天理良心”四字。對於一切世俗的浮譽和無聊的譏諷,他像脫去破衣一般輕輕地甩掉。

三諡清端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月,江蘇巡撫餘國柱入為左都禦史,安徽巡撫塗國相升任湖廣總督。康熙不僅指令於成龍兼理江蘇安徽的巡撫事務,而且命令他振作精神,巡視東海防務。於成龍強打精神,扶病出巡。經過一個多月的海上周折,回到江寧署院後,於成龍便瘧疾大作,數日不食,嘔吐不止。

四月十八日晨,於成龍掙紮著爬起準備理事,但已是彌留之際的回光返照。見此情景,一批幕僚齊跪堂下,抽泣不已。於成龍正襟危坐,流著眼淚重複他的《示親民官六戒》:“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征收,崇節儉。”(《政書》卷6)眾幕僚垂淚頷首。

於成龍又叮嚀將自己的屍骨運回故鄉,喪事必須從簡。他還想再叮囑善後之事,但已口僵不能言,端坐而逝,享年六十八歲。

關於於成龍死時的情形,時人多有記載。

陳廷敬的《於清端公傳》記載:“至夜漏四十刻,坐不欹倚,顏色如生……將軍都統僚吏來至寢室,隻見床頭敝筒中唯綈袍一襲,靴帶二條,堂後瓦甕米數鬥,鹽豉數器而已,無不慟哭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