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語在與漢族其他族群語言認同的同時,又作內部自我亞族群認同,僅在福建省內就可分為閩南話、閩東話、閩北話、閩中話和莆仙話等次方言,同時,它還向南擴展,分化出了潮語、雷州話和海南話。所謂潮語即為落籍潮州地區的福建人所操的閩南話與當地人所操的方言涵化而成;而落籍雷州半島的福建人與雷州半島上從秦漢至宋元以來遷入的漢族所操的“黎話”的方言涵化則形成了雷州話。同樣道理,入瓊被稱為“福佬人”的福建所操之閩南話,受海南土著族群黎族等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而發生涵化,脫胎而出形成海南話。

客家話。客家語既是一種語音麵貌處於南方方言與北方方言之間的“中間型”方言,又是一種處於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的“過渡型”方言。[76]但從總體上說,客家語比較接近江西贛方言,但較之廣東的粵語、潮語等,它又比較接近北方方言。清人鄭昌時在談到潮州地區的語言情況時說:“潮音僅方偶,依其山而居者,則說客話,而且潮音而為白話……而客音去正音為近。”[77]從現代客家話的語音係統來看,它保存宋代中原漢語的語音特點比較多,多合於“中原音韻”。

西南官話與平話的認同在上文中已有論述,在此不複贅言。

總之,在華南,保留了少數民族族群邊界的壯、瑤、苗、侗、黎、佘、毛南、仫佬、京、回等民族的互動與認同自成一個體係,他們自有互動與認同的規律。華南漢族族群的互動和認同又成一個體係,他們互動與認同的規律是:從中原向華南遷徙一一進入華南後與少數民族土著族群互動一一在互動中涵化部分少數民族土著族群的文化而認同為不同的漢族族群。這兩個體係組合構成了華南族群的結構圖。

這就是本課題的曆史背景。

三、本課題為什麼選擇賀州市作個案

在華南族群的曆史背景下,我們選擇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賀州市作為個案。

賀州市位於廣西東北部湘、粵、桂三省(區)交界地帶,東經111°12′~112°03′,北緯123°49′~24°48′。東界廣東連山、懷集、封開諸縣,西連鍾山、昭平,南與蒼梧接壤,北與湖南江華毗鄰。境內東西寬74公裏,南北長約108公裏,總麵積為5147.03平方公裏,占廣西總麵積的2.18%,是廣西第二大縣(市),轄20個鄉鎮。市治八步鎮,作為湘南、桂東、粵西北邊陲公路交通的樞紐,其東距廣州407公裏,西達柳州301公裏,南至梧州170公裏,北距桂林216公裏,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565公裏。

賀州市曆史悠久,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於今賀州地置臨賀、封陽二縣,屬蒼梧郡。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增置建興縣,與臨賀、封陽同屬臨賀郡。南朝變動頻繁,宋永初三年(422年)改臨賀郡為臨床郡,泰始六年(470年)又改郡為臨床國。齊建元二年(480年)又複稱臨賀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置賀州,治所臨縣。

隋大業初,廢賀州、桂嶺改屬熙平郡,封陽改屬蒼梧郡,並臨賀、蕩山入富川,改名為賀川縣,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再置賀州,五代、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賀州為縣,稱賀縣。清末分賀縣置信都廳,與賀縣同屬平樂府。民國初年改信都廳為信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1年8月,並信都入賀縣,縣治在今賀街鎮。1952年9月縣治遷八步鎮,1998年5月改賀縣為賀州市。

賀州山清水秀,物產豐富,是廣西的糧食、林業生產基地縣(市)之一,盛產大米、甘蔗、花生、蔬菜、水果、木材、白毛茶、冬菇、筍幹等農產品,並擁有森林麵積22.6萬公頃,活立木蓄量有1,400萬立方米,年產優質木材10多萬立方米,鬆脂2萬多噸。還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非金屬4大類27個品種的礦產資源,其中黃金、銀、鎢、錫、鋁、鋅、鐵、大理石、花崗岩、錳、銅、水晶等礦種儲量豐富。錫錠、錫砂為大宗出口商品。此外,賀州水能蘊藏量為42.3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6.7萬千瓦,境內裝機容量為6.84萬千瓦的合麵獅電廠及近1,000個大小電站並網運行,是全國首批百個農村初級電氣化達標縣(市)之一。土特產品有八步紅瓜子、信都三黃雞、開山白毛茶、芳林馬蹄、鵝塘青梅等;漢白玉大理石、通花羅漢碗、星光牌工業矽、官潭香酒是暢銷國內外的名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