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交通發達,八步鎮素有“三省通衢”之稱,東襟珠江流域,西接大西南通道,北扼楚湘山水,南屏梧州口岸,曆來是湘粵桂的商品等散地。國道207線、323線橫穿境內,距梧州機場僅150公裏,當天可直達香港和飛抵新、馬、泰等地區和國家。

賀州經濟發達,199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38.11億元,農業總產值17.54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58.63億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12.11%、16.65%和21%,全市財政收入1.68億元,職工年平均工資5,14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75元。

自1988年,我們到賀州南鄉鎮考察壯族開始,十年來,我們目睹了賀州市的巨大變化,深切地感到賀州確實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的風水寶地,故在桂東北一帶賀州市素有“小香港”、“小廣州”之美稱。

從學術上來說,我們選擇賀州市作個案考察的理由主要是:

第一,賀州民族繁多,族群複雜。賀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漢族外,還有壯族、瑤族,以及苗族、回族、侗族、仫佬族、土家族和蒙古族。據1998年統計,全市人口約868,039萬人,其中漢族人口為791,643萬人,占總人口的91.20%;壯族人口為38,019人,占總人口的4.38%;瑤族人口為37,928人,占總人口的4.37%;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441人占總人口的0.05%。

重要的是賀州的壯族和瑤族極富特色,在華南地區有著一定的代表性。1989年我們在賀州南鄉鎮考察時,就對桂東壯族的情況作了分析。

桂東曆史上曾是壯族先民之一蒼梧人生息繁衍之地,由於桂東大部分地區河流縱橫、交通比較便利:水路方麵東北沿桂江可通荊湘、漢水以達中原;東南順臨江東下到珠江口,再沿海北上與閩、浙、蘇、魯各省相通。陸路方麵富川麥嶺、賀縣桂嶺等皆為古代嶺南與嶺北人民往來的重要通道。因而,桂東壯族先民與中原漢族接觸較多,在漢族先進的經濟文化的影響下,大部分壯族先民已逐漸被漢族同化。因此,加緊對桂東壯族的考察和研究,對於了解桂東壯族的曆史發展和傳統文化,及其社會文化變遷的軌跡,從而探索整個壯族發展變化的規律,就顯得獨具學術價值,這是考察和研究桂西壯族所不能替代的。

當前的現狀是桂東壯族人口已較少,以梧州地區為例,1988年全地區有少數民族273,590人,占全地區人口總數的9.03%,而其中壯族有79,046人,隻占全地區少數民族總數的28.8%,占全地區人口的0.027%。具體分布是,賀縣31,934人,富川173人,鍾山17,982人,昭平16,368人,蒙山2,589人,主要聚居於賀縣的南鄉、鍾山縣的清塘鄉,昭平縣的走以鄉和蒙山縣的新圩鄉。此外,桂林地區的平樂縣有壯族17,000人。這樣,相比之下,賀縣的壯族人數最多,而南鄉又是賀縣壯族的聚居之地,有15,904人,顯然,南鄉壯族在桂東具有代表性。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大,將廣東和湖南的壯族與廣西桂東的壯族聯係起來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壯族有36,901人,主要聚居在靠近廣西賀縣加田、上帥、福堂、小三江、永豐等地;湖南的江華瑤族自治縣與賀縣毗鄰,有壯族9,000多人,是湖南惟一有壯族聚居的地方,其中有1/3居住在清塘壯族鄉,他們大部分是從賀縣、富川遷移去的。這樣,我們把桂東與廣東、湖南的壯族作為一個整體,那麼,賀縣南鄉的壯族正好處在這個整體的中心點上,因此,南鄉壯族就具有代表性,考察和研究南鄉壯族社會文化的變遷就具有典型意義,這是桂東其他地方的壯族所取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