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史記·王翦傳》。
[42]《史記·秦始皇本紀》。
[43]《史記·南越列傳》。
[44]《史記·秦始皇本紀》。
[45]《史記·淮南衡山王列傳》。
[46]方誌欽、蔣祖緣:《廣東通史》(古代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2頁。
[47]張壽棋、黃新美:《粵西‘標話’人群乃古代蒼梧族群遺在考——兼論其與侗族的關係》,《貴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
[48]《史記·秦始皇本紀》。
[49]《隋書·令狐熙傳》。
[50]《隋書·南蠻傳》。
[51]《北史·厙狄士文傳》。
[52]《新五代史·南漢世家》。
[53]《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
[54]《南寧府誌》卷二一。
[55]連橫:《台灣通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修訂版,第5頁。
[56]《趙始興縣誌等遷徙詞》,載黃燕博:《珠璣巷民族遷記·南遷由來》。轉引自曾祥委、曾漢祥:《南雄珠璣巷移民的曆史與文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33頁。
[57]民國:《鍾山縣誌》卷一五。
[58]道光:《欽州誌》卷一。
[59]《隋書·南蠻傳》。
[60]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6頁。
[61]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第135頁。
[62]肖國健:《香港古代史》,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第11頁。
[63]蘇澤猷:《“福佬”並非“福建佬”》,《羊城晚報》,1998年5月23日,第11版。
[64]《元和郡縣誌》“福州”條雲:“福州之名是因西北福山為名。”
[65]黃典誠:《閩南方言的上古音殘餘》,《語言研究》,1982年第2期,第172頁。
[66]陳支平:《閩南人——福建漢族民係研究之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67]林惠祥:《福建民族之由來》,轉引自馬建釗、喬健、杜瑞樂:《華南婚姻製度與婦女地位》,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3~14頁。
[68]林惠祥:《福建民族之由來》,轉引自馬建釗、喬健、杜瑞樂:《華南婚姻製度與婦女地位》,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3~14頁。
[69]藍達居:《閩南人口文化性格》,《福建民族》,1996年第6期。
[70]弘治:《八閩通誌》卷八○《古跡》。
[71]韋紀科:《從韓信的後代談起——關於鳳山民族族源的探討》,《廣西地方誌通訊》,1985年第6期。
[72]《廣西壯族社會曆史調查》第1冊,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29~232頁。
[73]《明實錄·明憲宗實錄》卷九七。
[74]現代漢語語音與宋初《廣韻》音係的對應規律一樣。
[75]李新魁:《廣東的方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5頁。
[76]李新魁:《廣東的方言》,第467頁。
[77]《韓江聞見錄》卷一0。
[78]徐傑舜、劉小春、羅樹傑:《南鄉春色——一個壯族鄉社會文化的變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12頁。
[79]劉小春等:《桂東瑤舞探秘》,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4~5。
[80]劉小春等:《桂東瑤舞探秘》,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4頁。
[81]《淮南子·人間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