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賀州的族群結構及特征(2)(2 / 3)

明廷恃重士兵,為更好地及時調動並發揮士兵的作用,還采取讓士兵輪流駐防和屯田耕守的方法。同時,在桂林府、梧州府、平樂府輪流駐防的有東蘭、那地、南丹、鎮安、湖潤、思明、田州、思恩、江州、上映、上雷、歸順、都康、向武、奉議、土上林、遷隆、龍英、忠州等土司駐防,或三年,或四年,或五年輪換一次。[34]這些駐兵,不能住城內,隻能紮營於效外簡陋的草棚中,一旦調用,即焚廬舍,以示不再返回。明朝統治者更注重耕田屯守之法,即朝廷每平定一個地方的人民反抗後,就在該地劃出一部分田地給士兵,讓其且耕且守,以加強對該地區的控製和鎮壓。在鎮壓大藤峽起義過程中,明統治者就實行並推廣了這種製度。正統二年(1437年)總兵山雲指出:“潯州與大藤峽諸山相儲,瑤寇出沒……左右兩江所屬,人多田少,其俍兵素勇。為賊所畏。若量撥出州士兵於附近山屯種,分界耕守,斷賊出入,不過數年,賊必坐困。”[35]因此,明王朝在峽內設立武靖土州,調上隆土州(今百色市境)知州岑鐸管州事。在附近要隘之地設巡檢司,又於藤縣北部古甑地方開設五屯千戶所,俱用土人為副,協同流官管事。隆慶年間,朝廷在鎮壓府江兩岸人民起義後,“調柳州、慶遠、田州三府壯勇士兵三四千人分耕沿江荒田。”[36]明代耕兵幾乎是遍及廣西的,到清朝乾隆年間廣西各地的耕兵尚有13,841名。僅梧州府的岑溪縣就有俍總、俍目、俍兵320兵,劃結峒田35頃70畝。[37]

賀州一帶的壯族就是明王朝為了防範和鎮壓當地少數民族人民的反抗,而調入耕守的壯族士兵——假兵的後裔。因此,《南鄉春色》一書中論及壯族族源認同時所列舉的賀州壯族族譜等材料大都說是從征來賀縣平亂的。最明顯的就是沙田橋頭村黃氏族譜、鵝塘鄉象腳村覃氏族譜及裏鬆鄉潁川堂陳氏族譜的記載。[38]這些記載與曆史事實是吻合的,其他族譜雖隻說是明代來,沒有說明是為何而來,但我們從當時的曆史背景和今天賀州壯族的分布特點,就不難看出其確實是明代耕田屯守士兵的後裔。

說賀州壯族是明代俍兵的後裔,還可以從賀縣毗鄰的連山、懷集等地壯族的來源說法得到佐證。關於廣東連山、懷集壯族來源有以下記載:

1.《梧州府誌》記載::“懷集縣瑤壯(踞)銅鍾、古城、金雞、鬆柏(賊泛門戶)、三江、石田(為諸山適中、各巢穴出沒必經之所……)、七星、馬鹿(以上各峒征剿後,田盡入官,拔兵耕守)。”

2.民國《陽山縣誌》說::“壯居白芒、背坑等山,本廣西俍兵,明天順奉調征剿,遂於此生聚,然皆散處峒穀……”

3.連山永豐民國元年壬子三月初三陸裕青撰寫的《陸氏世係族譜支序》說:“基連始祖考諱貴忠公以前不能悉記。明朝萬曆年間,始祖自南京帶兵一路恢複至廣西省平樂府富川縣古裏坪新坡駐紮,後連山瑤賊作亂,該村有土官韋直浪,知祖帶精兵三千,請祖扶陣,征服瑤賊,在此安身落籍,前後脈生六子……父站、大院兄弟兩人同祖到廣東省韶州府連山縣,於宜善本村十甲,居子陸屋老寨……後至三世祖考諱木聯公,遷居烏石寨(即今木聯賽)。”

4.永豐區圓珠村《覃氏族譜序》說::“我祖程學公,傳自廣西融州、柳州而信都,落籍賀縣……輔用公,學公之第七代孫也……用公自正德十六年辛巳由賀縣來連,開辟宜善鄉。”

5.小三江三才鄉《韋氏族譜》:“溯吾韋姓……分由廣西,自洪武年間,輔賢公之曾祖……來住小獲……正德年間,遇世離亂,賢公即失怙,謝世避亂,出居懷集蘇奉、水口孀守扶公,至於成立,由懷集而歸,始居大獲。”

6.吉田太陽村《韋氏家乘考·前序》說:“始祖韋諱道清,係廣西肇炎府南灘、慶遠縣民籍。自洪武來連,承得程山古縣落籍。配妣莫氏……不過數十年,生齒益繁,遂令分居,至正德二年,徙小及上、下營左右山場一帶地方開墾,耕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