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吉田區沙田鄉大嶺村莫家粱存的《莫氏起源大略》:“通德公(唐代大中辛末科狀元莫宣卿這第八代孫)來連始祖,道號緝義。原住肇慶府封川縣(即今封開縣)古芬村,文德鄉第一圖……情因軍工甚苦,於明朝水樂二十二年,公帶家小米連山具,始居上台,繼居安身峒,後居上坪,妣陳氏生二子,長順宗,次順毛,未來連山,在文德鄉。(公)帶三孫文遠、四孫文亮來連山,文亮即定榕、富水、水井各裏;文遠即木不衝、吉田,其他各村:獨樓、下帥……”
以上記載說明,連山、懷集等地壯族的先民是從廣西的南灘(今南丹)、慶遠(指今河池地區一帶)、融州(今融安、融水)、柳州、信都、賀縣等地輾轉遷徙而來的,其時在初洪武年間至萬曆年間,其遷徙的原因主要是作為朝廷兵將,奉調征戰,而後成為耕兵,就地屯墾。這與賀縣的壯族來源說法是大抵相同的。
由此可見,桂東一帶,包括賀州在內,其壯族的遷入與明王朝鎮壓少數民族人民的起義有密切的直接關係。從明代所記之大量史料及後人的追述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明代的俍兵即為賀州壯族之源。因此,賀州壯族過去自稱“客壯”[he]。
綜上所述,不僅賀州的瑤族是一個移民族群,就是賀州的壯族也是一個移民族群。兩者相比,瑤族遷入賀州在前,其遷入賀州的時間大約在兩宋之時。宋代正是瑤族完成形成為民族的曆史時期,據吳永章先生在《瑤族史》[39]的研究,當時瑤族除主要分布在屬荊湖北路的辰、沅、靖、嶽、漕、鼎六州,屬荊湖南路的潭、邵、永、全、道、衡、郴七州及武岡軍、桂陽監等地外,在廣西、廣東已有瑤族遷入。《宋史·蠻夷列傳三》卷四九五雲:“廣西所部二十五群,三方鄰溪峒,與蠻瑤黎蛋雜處。”“廣西路鈴轄沙世堅言:‘官軍與瑤人兵器利純不同,宜敕沿邊軍訓,多置強弩毒矢,以懼瑤人。’從之。”範成大在《桂海虞衡誌·誌器》中亦雲:“南州風俗,糅雜蠻瑤”。而賀州,由於與湘南江華瑤族自治縣毗鄰,江華宋代屬衡州,正是瑤族重要的居住地,所以,《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九,慶曆三年(1043年)正月甲午條雲:“荊湖南溪洞蠻瑤侵擾連、賀、衡、出數州”。同年,湖南轉運使亦雲:“桂陽監蠻瑤內寇,詔發完搏擊之。蠻僚者,居山俗間,其山自衡州常寧縣,屬於桂陽、郴、連、賀、韶四州,環行千餘裏。蠻居其中,不事賦役,謂之瑤人。”[40]所以可以斷定。宋代賀州已有瑤族遷入。
及至元代,賀州已成瑤族活動頻繁的地方,元統二年(1334年)《平遙記》雲:“瑤寇的其眾起賀州富川縣之境。”《元史·順帝本紀一》卷三八亦雲:這一年“瑤賊陷賀州”。至正元年(1341年)“臨賀縣民被瑤寇鈳掠,發義倉糧賑之。”[41]故而史書中已有“賀州瑤”[42]之稱。
到了明代,廣西已成了瑤族最重要聚居地區。當時廣西的居民仍以少數民族為主,甚至有“瑤、僮多於漢人十倍”[43]之說,故《明史·廣西土司列傳一》卷三一七雲:
“廣西瑤、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險,六十三山倚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於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延。而田州、泗城之屬,尤稱強悍。種類滋繁,莫可枚舉。蠻勢之眾,與選為埒。”
而賀州之已有瑤族定居已是事實,《明太祖實錄》卷十九,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四月丙辰條即雲:“廣西都指揮使言,平樂府富川縣靈亭山、破紙山等洞瑤二千餘人,占耕內地,嘯聚劫壓,居民被擾。其恭城、賀縣……等縣之民逼近瑤洞,亦被其害。”同書卷七九,正德六年(1511年)九月己酉條亦雲:“廣西懷(集)、賀等縣瑤賊平。”可以佐證的是據《賀州市誌》(1999年清樣本)所記:沙田鎮新民村馬窩寨盤第客所藏的白布質《過山榜》所記,該支土瑤是宋至道元年(995年)因征戰從廣東調遣之士兵而來定居的。可見,早在宋代瑤族已遷入賀州定居。由於瑤族生活習慣及生產方式是“食居一山,複徙一山”的遊耕經濟,所以,他們一般都居住在山頭。賀州的盤瑤又稱為“過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