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賀州的族群結構及特征(3)(1 / 3)

壯族遷入賀州在後,從賀州南鄉至今仍流傳著其祖先“六十兄弟開鄉落籍”的曆史故事來看,這已經是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的事了。在此之前賀州南鄉應該已有壯族士兵耕田屯守。這些曆史事實,我們從南鄉壯族至今還保存著嘉靖四十二年立寫的各姓《分關執照》中可以看得比較清楚。如吳氏的《開鄉落籍序》中說:

“自始祖諱德傳公於明成化……來自廣西平樂府賀縣上六裏,在蘆崗、牆(象)腳居住。聞於成化二年有河池州賊黃公惡、梁公月等打劫南鄉峒,歐家人等死絕。成化八年有排年吳文斌,龍開琦拆(招)中裏良僮田業。”覃、李、廖三姓的《和彩落籍分關》也記載:

“落籍分關人李父親、廖父意……原籍在連陽……於成化年間被河池州賊目黃公惡、梁公月等殺占南鄉峒,歐法護等絕戶,田地無人耕種受管,並入文林裏承種。此有老排毛家因糧多丁寡,於成化八年幸得排年吳文斌招來。”

成化二年(1466年)前後,正是大藤峽少數民族農民起義軍向桂東北方向發展時期,賀州一帶瑤民紛紛起來響應。“河池州賊目黃公惡、梁公月”[44]很可能是朝廷派來平息少數民族起義的壯族士兵頭目。少數民族起義平息後,或被屠殺,或被趕跑,因而出現“歐法護等絕戶,田地無人耕種受管”[45]的情形。於是,地方官排年吳文斌、龍開琦等才招原已在蘆崗、象牆、陽山等地耕守的“展壯”入南鄉屯種。所以,成化八年(1472年)很可能就是壯族入南鄉最早的時間了。

賀州壯族除從湖南遷來的以來,大多是從桂西遷入的。遷入的時間,除《平樂府誌》說是元朝至元年間(1279~1294年)外,皆言從明代遷來,具體的有說是正德年間(1506~1521年),有說是成化年間(1471~1487年),有說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概而言之,都說是元明兩代遷入。就遷入原因論,都說是從軍來平息當時賀州一帶的“叛亂”後屯戍下來的,所以賀州的壯族又自稱“客壯”。曆史就像一個萬花筒,在滄桑之中,本來是土著的壯族,反而成了賀州的“客壯”。

我們理清了瑤族、壯族遷入賀州的曆史,看清了“食盡一山,複徙一山”的瑤族分布在山頭,為平息瑤族“叛亂”而屯戍下來的壯族分布在通往山外的道路或山衝口的格局,那麼,漢族是如何遷入的呢?

漢族是廣西的非土著族群,這是不爭的事實。漢族遷入廣西是從秦漢開始的,賀州位於萌渚嶺通道的重要區位,本應早有漢族族群遷入。但是目前所見到的史料和族譜對此都沒有記載,從已知的史料來看,及至明代整個廣西還是“瑤、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隱,六十三倚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於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延。而田州、城之屬,尤稱強悍。種類滋繁,莫可枚舉。蠻勢之眾,與選為埒。”[46]正如《清史稿·廣西土司傳》卷五一六所雲:廣西“瑤、僮多於漢人十倍”。在此所提及的“平樂”就包括了今賀州,所以,查《賀州市誌》(1999年清樣稿),賀州漢族族群中被稱為“本地人”的這支族群“為宋朝及其以後由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廣東等地陸續遷來賀縣,以明代遷入居多,宋代為數極少,唐代及其以前遷入定居至今未發現。”客家人“其祖先均為清代康熙以後陸續從廣東的梅縣、揭西、揭陽、五華等縣遷入。”並稱“清以前雖有少量客家人遷入,但卻成了本地人。”鋪門人的祖先原居廣東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牛田坊,[47]其遷入賀州的時間有二說:“一為宋紹興元年(1131年),二為鹹淳九年(1273年),據族譜及碑刻資料,鋪門人在鋪門據為二十二至二十八代,約為450至600年。鋪門人居鋪門最早也應是在明初,其祖先先至珠江三角洲,後輾轉到鋪門落籍。”都人的情況《賀州市誌》(1999年清樣本)寫道:“其稱謂有二:一是明朝以都設行政區劃,這支漢族居住地域屬第九都和與九都相鄰的都,自成體係·後人稱之為九都人;二是九都人操自己的特殊語言,後來入賀縣定居者對其語言聽不懂,因此稱之為‘怪人’。[48]其族譜多說來自湖南和江西,有因軍而戍至,有為生計遷入。”這說明都人起碼應在明代已聚居在賀州了。從我們田野調查所收集得到的材料也印證了這一點。據調查八都人是賀州八步鎮一個重要的漢族族群,廈良寨是八都人聚居的地方。在村民座談會上,老人們說他們的先祖之所以遷徙到廈良,是因為用草人學射箭,侮辱了皇母娘娘,犯了王法。被抄九族而逃到八步來的。當時一起逃難的還有鄭、黃二姓,到八步後,因都是“艸”字頭,便結義為兄弟,在現在八步鎮靈峰村平安寨共建了一個祠堂。蔣家友(民兵營長)說他的先祖是明萬曆年間1572年遷來,至今已有410年左右了。據查1572年為明隆慶五年,迄今已4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