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賀州的族群結構及特征(3)(2 / 3)

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我們查閱了1997年10月版的《蔣氏族譜》(打印本),據《賀街、鍾山、平樂、蒼梧、昭平縣蔣氏族譜編纂概述》雲:

盛世修譜,世代必然,吾族蔣氏,後裔繁衍,房房發達,代代榮昌,自始祖伯齡公,傳至九十一代孫,有日升,蔣璣,日庚,蔣羲,明用(工作和),應七,其後也有勝貴,蔣光,帥境,弘道,弘業,弘泰,登秀等始祖徙粵後裔,散居位於桂西,桂東(即桂林,賀州,梧州三地區內的毗鄰縣),賀州、鍾山、平樂、蒼梧四縣蔣氏源流分布黃田、八步、裏鬆、鵝塘、蓮塘、賀街、梅花、開山、西灣、羊頭、鍾山鎮、回龍、同古、牛廟、青龍、陽安、大平、沙頭、梨埠、文堡二十個鄉鎮,境毗鄰瓜颼連綿蔓延,有境處水秀山。峰巒疊壑。麗園土肥的開山,東寨,山腳源,象腳,蘆崗,培才,

田等村寨。亦有沿富江流域西岸定居的姬公洲,廈良,美羲,牛廟、東安、蔣屋、賀街、黃田、黃塘、黃牛山、上宋、馬興、龍科、文堡、梨埠、龍衝、臘洞、高梘、旺灣五十多個村寨,唇齒相依,交通發達,東由蒼梧沙頭起至北界山腳行程340多公裏,西由東寨起至南界開山,大平靜200多公裏,四麵分居廣,地理優越,有吾族人口數萬多人,嗣裔發達昌盛。

查賀縣誌記載,賀州處楚粵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傳至嶺南,由於地理處境多山。曆史便成萌渚,瑤族聚居之地,南宋到元代,瑤族大量遷入,賀州瑤人點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他們經受壓迫促使其反抗。元順元統二年(1334年)唐七領導的瑤族起義,攻占賀州,震撼桂東。元順元年(1462年)至成化元年(1465年)片夷軍顏彪,湖廣總兵李震,僉都禦史韓雍率軍人廣平瑤,當時賀州社會動蕩複雜,嘉靖年間,桂西及湖廣,粵東的“士兵”相繼調到賀州屯田守險,最後定居落籍,繁衍後代。蔣氏旺族各支流具是由此因果而從湖南,廣東徙人散居賀、鍾、平,蒼梧各地,係為橫公後裔。

蔣氏遷入賀州的情況《蔣氏族譜》中還有如下記載:

“始祖日升,字清亮公,於明朝嘉靖季年間,由湖南、衡州、珠璣巷遷居廣西賀縣姬公州落藉定居。”(日升公世係)

“始祖宗麟台於明朝中葉從湖南衡陽珠璣蒼徙居賀縣賀街落籍,後有德勇合遷移黃田蔣家寨。緣配程氏老太婆生子三,長男文意公房居蔣家寨;次男文惠公居龍回寨和老家洞;三男文忠公徒居白家寨遷移黃田三七移居住”(黃田宗麟合源流序)。

“始祖宗麟公,從湖南衡陽珠璣巷遷到賀街居住第三代孫德勇公,生於明朝成化十五年(1480年),綞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祝妣程氏與德勇公同年,終於嘉靖四十三年(1565年)。明朝中葉德勇公始徙居黃田落家寨樂業。生子三,長文意字堯;次文惠字鏡;三文忠字智、育一子之助。分房後,文意公居蔣家寨,文惠公居龍回寨,文忠公居白家寨,後徙三七橋,永鏡公徙居(老家)洞。文助公後裔不祥”(黃田龍回寨、老家洞、三七橋落氏譜序)。

綜上所述可知,廈良寨的蔣氏大多是明朝中葉從“湖南衡陽珠璣巷”入桂徙居賀州後定居於廈良寨的。此外,雖然還有“自南京分派另名金陵移居廣東省潮州普公縣可瓏村”分宗後徙居賀縣說,有自“全州珠璣巷”分宗後徙居賀縣說,有為官後在賀入籍說,有“因逃避充軍”說,但從“衡陽珠璣巷”入桂徙居賀州是主流。

珠璣巷之說在兩廣漢族,尤其是廣府人的家譜、族譜中十分流行,這與珠璣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在湖南、贛南、桂東北、粵北交界地方有一個南雄盆地,從江西入粵,唐代張九齡開鑿的大庚道是溝通南北最重要的通道,而距大庾嶺的上梅關五十裏的珠璣巷正是當年古驛道的一段,大道成鎮,成為入粵必停宿之地,故《開平縣誌》卷二雲:“此乃由中原入廣東必從珠璣巷停驛。”故從唐至清末粵漢鐵路修築之前,珠璣巷興旺了一千多年,此為一方麵。

另一方麵,從曆史記載來看,在南宋末以前,由於有險峻的嶺橋為天然屏障,南雄一帶一直保持著相對安定的環境,加上與贛南的距離適中,以及南雄盆地土地平曠,水網交集,又有大量未墾殖的土地和稀少的人煙,故而成了移民避難的首選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