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賀州的族群結構及特征(3)(3 / 3)

那麼,廈良寨的蔣氏是不是從珠璣巷入桂的呢?從地理、交通方麵來看,唐張九齡開通大庾新道之前,固大庾嶺極其崎嶇,道路艱險,中原人人粵往往從廣西靈渠進入。唐以後,大庾新道取代了靈渠的地位,此後一千多年珠璣巷成了入粵移民的集散地,從而形成了珠璣巷情結。所以,廈良寨蔣氏講他們從珠璣巷遷居於賀州不是沒有曆史根據的。而且,在珠璣巷的曆史中,正是在明、清兩朝,一向安定的南雄珠璣巷卻戰亂頻仍,南雄珠璣巷的漢族移民被迫逃難遷徙。據考南雄珠璣巷的移民潮是從元末明初開始掀起的。元末明初,南雄戰亂頻仍,人禍與天災並至,史載至正十六年(1356年),紅巾軍將領熊天瑞攻陷南雄、韶州路。十八年(1358年)紅巾軍陳友諒陷江西,元師治兵梅嶺以圖江西。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令常遇春攻贛,下韶州、南雄,誅熊天瑞。‘這是人禍。至正十三(1353年)南雄大旱,十九年(1359年)春夏,南雄大疫,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南雄路地震,八月雨雹,如桃李實,這是天災。在這種背景下,南雄珠璣巷出現了移民潮:

“慶州李氏始祖李汝湞自南珠璣巷遷居東南堪都慶洲村,時在元末明初……”

“湖坑朱氏,明洪武間朱亮洪自南雄珠璣巷遷居縣南湖坑村,為其始祖。至今傳十七世,丁口六十餘人,建有宗祠。”

“勒竹園何氏,始祖名一壯,字啟元。據基碑謂居南雄珠璣巷,明初遷高要勒竹園。”

“隔布杜氏:明初有名仲恩者,自南雄珠璣巷遷居縣西桂林都隔布村,為其始祖,至今二十世,丁口約一百五十人,建有宗祠。”

“龍澤岑氏,始祖岑紹祖明初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卜居縣南白渚龍澤村,傳至今二十二世,丁口約五十人,建有宗祠。”

“大基頭徐氏:其先來自南雄珠璣巷,明初有名倫者始遷縣南白諸堡大基頭村,為其始祖,至今傳二十三世,丁口約一百人,建有宗祠。”[49]

凡此等等,不勝枚舉。《元史·地理誌》載至正十五年(1355年)南雄路有10,792戶,而到《大明一統誌》估計南雄隻有4,840戶,始興770戶,共5,610戶,較之《元史》的記載人口耗減近半,可見這次珠璣巷漢族移民第二次遷徙的規模之大,聲勢之大。

明清之交,人禍與天災再至,順治七年(1650年)初清軍破南雄,斬6,000餘人,此次屠城,民十存二三。連歲告饑,路有餓殍。於是珠璣巷漢族移民再次掀起了移民潮:

“長旗李氏,活村係,其先由南雄珠璣巷遷來,清順治間居縣南長旗村,至今凡十五世,丁口約四百人,建有宗祠。”

“牛圍李氏,其先由南雄珠璣巷遷來,清順治間始居縣牛圍村,今傳十五祠,丁口約一百五十人。”

“東坑口餘氏,清初有名汝安者,由南雄珠璣巷遷居南東坑口村,為其始祖,至今十三世,丁口約一百五十人。”

“耕地徐氏:此族謂自南雄珠璣巷遷來,始遷者名載明,居於縣南安懷裏耕地時,時在清代,至今傳九世,丁口約七十。”[50]

凡此等等,亦不勝枚舉。珠璣巷的漢族移民的這一次移民潮使南雄的人口進一步下降。明洪武初南雄府猶有67,031人,到《大清一統誌》統計,隻“原額人丁共17,650”,康熙元年(1662年)至十一年(1672年)“實在人丁11,720”,亦可見這次移民潮的規模之大,聲勢之大。

珠璣巷漢族移民第二次遷徙後,大多落籍在今廣東中部和西南部珠江三角洲各縣,.次為西江下遊的高要和韓江三角洲一帶。清中葉以後,廣東的這一支廣府人便大批溯西江而上,向廣西東南部遷徙。《來賓縣誌》雲:“田氏之族……其先世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後轉徙廣西至武宣縣屬之七星村,清順治間分支至泥陂村。”[51]《信都縣誌》亦雲:“信都(今賀州境)民族之來源……惟地方各姓僉雲自前明由金陵珠璣巷遷來”。[52]

由此可見,在上述所引蔣氏族譜中明嘉靖年間。從珠璣巷人桂徙居賀州之說是有曆史根據的。對此,可以佐證的是廣東高要李氏是明嘉靖年間從珠璣巷遷出,呂氏是嘉靖二十二年從珠璣巷遷出。